<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21-12-03 18:40
        • 信息来源:
        • 编辑: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农业农村局
        • 审核: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农业农村局
        打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九月八日


        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随州是农业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重大。“十二五”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促进“十二五”期间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宏观背景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推广农业科技为依托,全面落实党的惠农政策,全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按照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的要求,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土地政策,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取消农业税,严格控制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农机补贴等党的惠农政策,农民利益得以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

        (二)农民收入稳步提升。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79元,比2005年增加3056元。

        (三)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新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粮食产量稳步提高,2006至2010年间,粮食产量从127.14万吨增长到155.73万吨。油料、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产量不断刷新纪录,2010年分别达到6.61万吨、138.23万吨、11.2万吨、1920吨,分别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畜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猪出栏200.78万头,比2006年增49.3%;牛出栏11.2万头,比2006年增8.9%;羊出栏46.86万只,比2006年增15.9%;家禽出笼2600.42万只,比2006年增39.7%。水产品稳中有增。201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7.06万吨。

        (四)板块农业发展迅速,面积稳中有增,效益不断提高。粮食产业已建成优势产业,“十一五”期间,随县和广水市均被列入全省的46个粮食生产大县和20个优质水稻生产大县。食用菌产业已建成创汇产业,成为我市农业中仅次于粮食、畜牧、蔬菜的第四大产业,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7.4%,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马铃薯、菜豌豆、大蒜、优质桃正在建成高效产业,畜牧产业正在建成强势产业,畜牧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省8强之列。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着提高。截至2010年底,我市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湖北同星农业有限公司,2006年为0家),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3家(2006年8家),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0家。2010年,据对全市50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的45家企业统计,总销售收入71.06亿元,同比增46.33%;利润总额2.99亿元,同比增69.9%;上缴税金1.34亿元,同比增44.1%。

        (六)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加快。良种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时期,良种优质率每年提高3%以上。全市优质小麦已达80%以上,比2006年提高15%;优质油菜达到87%,比2006年提高33%;优质蔬菜达50%以上,比2006年提高12%;优质水稻率达到55%,比2000年提高32%。轻简栽培深受农民欢迎。2006年以来,全市推广免耕栽培148.5万亩,中稻旱育保姆栽培和免耕抛栽共123.9万亩,示范机械开沟免耕栽培26.5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2010年,我市申报的洪山鸡养殖、无公害蔬菜生产、花生生产3个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使我市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达到6个。测土配方施肥率达到90%,比2006年提高46%。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6.5%,比2006年提高9%。动植物防灾减灾技术日趋成熟。2010年,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90%以上,损失控制在5%以下,六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均达到100%。

        总体看来,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已初具雏形,但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设施、体制、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的制约,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农民合作化程度不高。传统种养占主导,小而全,分散式经营,生产规模小。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少而弱,网络农民数量少,服务范围窄,难以组织农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机防队、机耕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较欠缺,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生产服务。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不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着龙头企业自身不强、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带动力弱等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不多。农业产业化涉及领域不宽,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等发展滞后。

        三是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风险和自然灾害能力差,山水林路的开发配套不合理、不完善。

        四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受农资产品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等因素影响,农民增收的难度不断加大。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营造农村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度,把我市建成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农业强市。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发展适销对路、安全的农产品。抓农业生产,必须坚持面向市场的需求,大力发展优质、安全、畅销产品。

        2、坚持大农业原则,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坚持农林牧渔一起抓,农村一、二、三产业一起上,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保持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

        3、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把市场需求同我市的优势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有竞争优势产业和有本地特色、市场畅销的优势农产品。

        4、坚持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注意积极适应农业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趋势,努力探索避灾农业、订单农业、创汇农业和农业产业链的新模式。

        5、强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种养加一条龙企业。重点加强我市优质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

        6、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全过程,保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三)奋斗目标

        1、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加强农田排灌体系建设,使全市旱涝保收面积达到80%左右。

        2、农业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到2015年,科技普及到农业各领域,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到村,生物工程、信息技术以及设施农业等高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3、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0%,2015年达到10000元。

        4、农业内部结构优化。一是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蔬菜等作物的面积分配、品种分布更加合理,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二是优化第一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不断提高畜牧业比重,到2015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三是优化农产品品质。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产品优质安全率达到95%以上。四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让其成为农民收入主要组成部分。

        5、农产品加工和外向型农业进一步推进。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创汇突破4亿美元以上。

        (四)主要行业发展指标

        1、种植业:到2015年,粮食保持在155万吨左右,油料达到8万吨,棉花达到2万吨,水果达到20万吨(不包括果用瓜),蔬菜达到150万吨,茶叶2500吨。

        2、畜牧业:到2015年,全市猪、牛、羊、禽出栏总量分别计划达到300万头、15万头、60万只、52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50万吨;禽蛋产量20万吨。

        3、水产业:到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10万吨,比2010年增加2.6万吨,增35%,平均每年递增6.1%;渔业产值达到12亿元,比2010年增加4亿元,平均年递增8.2%。

        4、农村能源:农村户用沼气“一池三改”达4万户;小型沼气工程90处;联户沼气工程790处;畜禽养殖企业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秸杆综合利用工程建设规划3处;乡村服务网点建设110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3000台;推广生物质气化炉6000台。

        5、农业机械化:到2015年,实现全市农机固定资产总值23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200万千瓦;拖拉机达到15万台;机耕面积达到480万亩,机械播栽面积50万亩,机械收获面积30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其它农作物和林牧渔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化要实现突破性发展。

        三、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巩固优势产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要在区域推进优质稻、优质麦、优质棉、优质油、优质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林果、食用菌等产业,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特别是要发展精、稀、优、特、专等高品位的农产品生产。积极推进实施良种工程,使优质良种覆盖面积达到95%。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科学使用种子、化肥、农药等。通过良种工程和无公害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稳定主要粮食作物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提高品质。油料作物要稳步发展,油菜全面双低化。棉花生产要因地制宜,优化栽培。蔬菜重点是在品质上下功夫,着力促进对外销售。特色产业要在发展名特、培育品牌上下功夫。畜牧业要充分利用我市草场辽阔,粮食多,秸杆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畜牧小区,建设高标准的畜牧生产基地。到2015年,市级养殖小区达到260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100个、肉牛养殖小区30个、肉羊养殖小区30个、专用肉禽养殖小区68个、专用蛋禽养殖小区30个、奶牛养殖小区2个。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和农户为基础,以效益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对农业主导产业实行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由抓生产向抓产业、由抓农业向抓工业转变。要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机制活、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要求建设好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发展要立足于我们随州的优势产业,如优质粮食、无害菜、食用菌、干鲜果、三元猪、三黄鸡、肉用牛等。要切实落实扶持政策,采取招商引资、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银行贷款、政府投资、民间融资等多管齐下的方式,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龙头企业要根据加工的需要与农户开展订单生产,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同时按照订单农业的要求,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龙头企业“让利于农”,使农户真正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好处和流通环节的商业利润。“十二五”期间,我市订单农业要有大的突破,到2015年,力争主要农产品订单生产量占总商品量的50%以上。

        (三)认真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确保质量安全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市、县(区、市)两级都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有机构管事、有人员干事、有经费办事。二是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制(修)订一批符合随州生产实际的农业标准,解决目前生产中标准不全的问题;努力办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重点抓好3万亩无公害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1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区、2万亩绿色食品大蒜标准化示范区、1000万袋袋料香菇标准化示范区、20万羽绿色食品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万头无公害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三是抓好农业投入品和农业“三品”的监管,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工作,每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5个以上。四是严格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完善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

        (四)加快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一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要切实加强引导和扶持,发展各种批发商和经纪人队伍。大力培育具有法人资格的流通组织,确立流通主体的法人地位,鼓励成立各种农产品专业协会和营销中介组织,协助农民搞好农产品销售。二是抓好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信息组织和信息网络,凡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基地,都要上网并与中国农业信息网、随州农业信息网相连,抓好市场与市场、市场与基地、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信息连接和交流。积极开展网上订单、网上洽谈和网上交易活动,使我市农产品在销售方式上有一个大的突破。

        (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适应全球化的需要,让随州走向世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加大食用菌、大蒜、生猪、三黄鸡、蜂产品、禽蛋、兰草等特色产品的自营出口能力。进一步加快农业利用外资步伐,吸引外商投资,大力发展农业合资、合作或独资企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引智、引技工作,促进与国际农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优良品种、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六)加强农业机械化应用力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益。以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为主线,以实施农机购机补贴和农机装备推进等重大政策和项目为抓手,以农机社会化服务和跨区作业为主要形式,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重点突破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提高水稻、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带动油菜、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着力点是完善两个体系、推广三项技术。完善两大体系:一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构建以市、县、乡农机技术推广部门为主线的公益性服务与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协会为桥梁的经营性服务并存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心在基层,重点在大户。增加服务网点,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手段。以技术促服务,以服务带技术。以农机学校、农机安全示范村为阵地,以安全宣传、专业技术培训考试为重点,加快农机化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步伐。二是农机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按照“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总要求,推行“四公开一监督”,实行首问责任制、社会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执法严明、装备齐全、上下联动”的农机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立质量安全信息网络,设立投诉平台,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格农机市场维修网点和农机驾校资格认证程序,严把市场准入关,推动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推广三项技术:一是粮食生产机械化生产技术2015年机耕机收率达到95%,水稻机插达到35%。二是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随县和广水市推广油菜机栽、机收及秸杆还田技术。2015年油菜机栽率突破30%,机收率达到40%。三是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在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产区,重点推广蔬菜工厂化育苗及种植、机械耕整覆膜、节水灌溉;食用菌机械粉碎秸杆、装袋;茶叶机械修剪整形、采摘加工等技术。2015年蔬菜、茶叶等高效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有明显提高。

        (七)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减少生活污染,美化农村生态环境。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组织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村生产生活节能技术的推广,以解决好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问题,保护森林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八)认真落实农村政策,保证农民负担不反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体系,实现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与合同管理体系,实现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法定化,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和承包纠纷仲裁的正规化。三是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完善农民负担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00个,入社人数力争达到30万人,社员人平年增收额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20%以上。

        (九)积极争取农业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发展后劲。

        种植业:重点围绕再增“亿斤粮、千吨棉、万吨油”项目。一是单产增加潜力,二是面积增加潜力。全市300万亩粮食单产再提高200公斤,20万亩棉花单产提高20公斤,40万亩油料单产提高50公斤。充分利用冬闲田、撂荒田,确保种满种足,粮棉油种植面积再增加20万亩。

        畜牧业:要争取200万头肉猪屠宰生产线、万头牛羊深加工、2000万只肉鸭深加工、良种繁育体系、秸杆养畜示范、优质木草种子繁育体系、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综合处理、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动物防疫体系和地方品牌“三黄鸡”扩繁等10大项目。

        农机:一是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十二五”期间,积极对上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投入和省级财政投入。二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地建设项目。力争到“十二五”末,水稻亩平增产20-30公斤,亩平省工10个;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以上。三是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到2015年,全市农机户发展到5万户,其中农机专业户1.2万户。四是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建设项目。建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安全技术标准数据库,以及驾驶员、机动车、农田作业机械、农机事故处理、监理员等五个微机管理系统。农机监理装备齐全配套,办证大厅功能完善。

        能源:重点抓好八大工程建设。一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8亿元。二是小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764万元。三是联户沼气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3160万元。四是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3400万元。五是秸杆气化综合利用工程,计划总投资2100万元。六是乡村服务网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770.88万元。七是太阳能热水器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730万元。八是生物质气化炉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60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