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 发布时间:2021-12-03 09:34
        • 信息来源:
        • 编辑: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科学技术局
        • 审核: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科学技术局
        打印

        十二五时期是随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把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核心,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随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措施。根据《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特制定《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科技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为鼓励科技创新和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业热情,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随州的实施意见》、《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等文件,为我市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市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20052006年度、20072008年度的科技进步考核中,曾都区、广水市均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广水市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

        2、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取得科研成500余项,其中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30项,获省政府科技奖励11项,获市政府科技奖励143项,专利申请量达1125件,获授权466件,其中发明专利201项,发明授权专利28件,比“十五”期间有较大幅度增长,2家企业被认定为第四批全国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全市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产品关联度大和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其中省以上科技项目130项,对上争取无偿科技经费6300多万元,是“十五”时期的6倍,有5家企业获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十一五”以来,我市高新技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逐步确立,基本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汽车与零部件产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拉动力量,新材料产业增速加快,光伏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全市21家企业按照修订后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全市共有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成长路线图计划,犇星公司等14家企业被确定为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截止2010年底,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家,过亿元的10家,过5000万元的2家。2010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6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5.76%。

        4、产学研结合体系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全市30多家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8家企业校合作,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100多家企业与省内外6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围绕产业集群成立了专用汽车、风机及食用菌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培训、技术和人才服务;市政府与武汉13所重点高校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市45个单位、企业与13所高校的专家教授签订了58项合作协议

        5、农业科技服务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市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全市3家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家基地被认定为省级新品种育繁基地,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全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启动,9名省级科技特派员、42名市区县级科技特派员被选派到我市相关企业或基地(农村)开展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创业活动;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全市农技110热线服务开通后规模逐步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技110注册用户达到50000户,移动用户达到11000余户;在乡镇建立23个农村信息服务站点,每天及时公布各地农产品价格信息,为农民提供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RP)的比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科技人才匮乏,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偏低,对全市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力不强。四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二)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全局出发,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二五”时期,我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看,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和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经济环境的瓶颈制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出了更多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随州的攻坚时期。作为“西圈”门户和“两圈”节点城市,随着工业兴市主战略的深入推进,随州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条件日臻成熟,持续发展的后发优势逐步显现。但也要看到,我市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待加强,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现象依然存在,科技领军人才比较缺乏,科技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既要把握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困难和挑战,在创新中促提高,在提高中促发展,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努力实现科技工作的新突破。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推动创新文化建设,着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随州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末,全市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明显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着增强。

        科技投入指标——①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地区生产总值(GRP)的比重达到1.5%以上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年度支出的比重达到1.4%以上。

        科技成果指标——①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拥有专利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达到3件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5件以上,企业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50%以上;转化应用重大科技成果15项以上,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50%以上。登记省级科技成果50件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指标——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左右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以上。

        创新主体指标——①力争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发展到1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扩大到5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30家,争取10家以上企业建立省级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0家以上。

        科技人才指标——①力争培育5家企业进入省重点产业创新创业团队计划25家企业进入市重点产业创新创业团队计划;引进和造就100名综合素质过硬,创新水平突出,创新带头作用强的技术创新拔尖人才。

        公民科学素质指标——带动和辐射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5%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围绕汽车机械、食品加工、风机制造、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支柱产业,选择一批企业通过实施成长路线图计划、创新型试点等工程,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传统产品高新化。

        汽车机械业----重点围绕特种车辆设计与应用、复合模、级进模的设计与应用、短头轻卡底盘的研究与应用、汽车有限元分析、房车电磁制动控制系统、举高喷射类消防车、高性能抗热疲劳新型合金毂式制动鼓、LED汽车前照灯等汽车先进制造技术,重点扶持车身、车桥、车轮、车灯等主导产品,形成上下游产品相衔接、大中小企业相配套、研发体系为支撑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

        食品加工领域----大力发展粮食加工、食用菌、特色果蔬饮品和食品,推动食品加工由初级向精深方向转变,提高主导产品品质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形成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与原料基地建设紧密结合的产业链,建成全省及全国有影响的食品加工基地。

        风机制造业----重点开展特种材料高强度焊接技术、三元流风机叶轮技术等方面的攻关,充分发挥品牌和市场优势,加快资源整合,培植壮大骨干企业,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市场占有率。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技改投入250亿元,“十二五”期末,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900亿元。

        纺织服装业----大力发展各类高仿真、高功能、差别化的新型和特种纤维技术,推动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产业化应用,加大纺织企业全流程更新改造步伐,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调整、改造、升级,全面推进纺织工业提档升级,以纺织、服装、装饰用纺织品以及新型蓬盖材料等为重点,提高终端产品的比重和附加值。

        医药化工----加快PVC热稳定剂系列产品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培育细分市场龙头企业;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一批新型药物和新型制剂。

        2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光伏产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实现突破。在新能源领域,加大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建设项目的推进力度,通过关键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带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在新材料领域,加快多晶硅上下游项目和关联企业的引进与发展,依托相关企业,大力发展硅晶体、新型石英晶体、液体材料、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解液等电子新材料,加快有机硅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在电子信息领域,利用我市良好的电子通讯和汽车零配件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电动汽车电子产品、半导体照明及相关电子产品,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在生物技术领域,重点推广生物医药技术、新型化学合成药技术、新医药设计与筛选技术、制剂技术、乳酸的糖液发酵技术、新型植物医药有效成份提取技术、中药先进单元制造技术、濒危稀缺药材的优质种源繁育技术等,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农药、肥料、饲料等生物产业,培育新的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增长点。在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发展污水处理高效节能风机、烟气脱硫和多级处理离心鼓风机、侧装整体和地面举升臂式垃圾压块机、新型环保专用车等节能环保装备;大力支持农业废弃植物纤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工业产品的循环再利用。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1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光伏电子产业和生物产业成为全市新兴战略产业的主导。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在随州经济开发区内建设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光伏及新能源等产业。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链,鼓励高新技术项目优先入住园区,建设具有随州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0亿元,力争实现增加值70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园区成为全省重要的专用汽车、客车、电子通讯、光伏产业基地,成为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器建设,每年引进高校及本地科技成果50项以上在孵化器孵化,为更多的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现代科学示范为基础,提高农业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要立足随州现有基础和特色,培训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示范效果明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要引导企业和基地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引导科技资源向农业产业一线聚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面推进随州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全市农业提质增效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1、加快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建立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以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龙头企业为重点,培育10家具有较大规模效益、较强创新能力和带动力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其中认定8家以上省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创新设施条件与能力建设,支持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实验室、技术开发机构;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建立完善创新管理制度和科技投入机制;引导科技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加快以工业化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力度,加快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产品标准和工艺流程,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到“十二五”期末,形成粮油、食用菌、畜禽、林木加工等多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70%,培育产值过100亿龙头企业1家以上,产值过10亿企业5家以上,产值过亿企业10家以上。

        2、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完善高效种养技术创新示范体系。以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示范为核心,以大范围辐射推广应用新技术为目标,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建设一批与全市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对接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农业示范基地覆盖全市优势产业主要乡镇,覆盖优质稻、食用菌、畜禽、马铃薯、瓜菜、速生林等优势农产品和茶叶、小龙虾、蜂产品、特色水果、核桃、油茶、花生特色大宗农产品。以示范基地为平台,规范管理,创新工作机制,组建专群结合的技术创新、示范及推广队伍,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规程的转化应用,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通过示范引导,实现新技术、新品种的快速应用和推广。要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以工业化手段推动示范基地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建设和认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5个(其中省级5个以上),达到年培训农民6万人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项(个)能力。

        3、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和机制,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组织实施科技助推新农村建设行动,积极支持农业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提高对广大农民的专业化技术服务能力;建立完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以推进农技110、“金农工程”为重点,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质量和覆盖面,重点围绕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开展产业化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省、市、县科技特派员联动,动员和支持科技人员到农村基层创新创业;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优势特色板块基地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入户到田率;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培训网络。充分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作用,开展面向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以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普示范助力新农村行动计划,依托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等平台,组织实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行动。

        (三)推进民生领域科技创新

        围绕全市社会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需求,以保障民生健康,改善人居环境、发展民生产业为出发点,大力推进涉及民生科技创新,完善民生科技创新示范体系,为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1、加强低碳科技研发应用。以建设“两型社会”为目标,加强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节能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推动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工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应用技术开发。加强低能耗、低污染锅炉的开发与应用,提高企业“绿色科技”含量,提高“绿色产能”;围绕新农村建设,组织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村生产生活节能技术的推广,重点抓好新型沼气技术的研发及推广;以解决好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问题,保持森林植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2、加强人口健康与疾病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围绕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中医特色诊疗等人口健康领域,加快全市临床诊疗新技术的研发、诊疗标准的规范应用和示范;重点支持围绕艾滋病、结核病以及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研究和应用;大力开展避孕节育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推广。

        3、加强公共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民生科技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保障民生安全。针对公共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组织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支持森林火灾、决堤险情等重大灾害的监测预防技术研究;加强食品中主要有害有毒物质的检测和控制技术以及食源性疾病检测技术等食品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环保技术的科研,改善矿产开发对环境生态的危害;推广应用地震、暴雨、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组织开展安全应急知识科普宣传。

        (四)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创新体系

        1、拓展产学研合作深度。加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尤其是要加强与支柱产业研究优势领域的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N”产学研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向产业链合作或跨产业合作的模式延伸,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探索省内外、国内外两地建立“功能互补、两边一体”研发机构合作模式,实现“信息—项目—人才—载体”的良性发展循环。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长效稳定机制,引入科技担保、创投等科技金融手段,探索“政—产—学—研—金—介”一体化的合作体制,利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加强与国内外同类行业沟通与合作,实现产业技术发展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共赢。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的合作环境,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参与创新合作与竞争。适时举办形式多样和灵活的产业发展论坛、成果展示、研讨会、项目合作洽谈会等,全面提升吸纳和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努力争取国家、省级高层次的科技创新资源落户我市。

        2、建设产学研科技合作基地。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科学技术研究的资源优势和企业吸纳、转化科技成果的市场优势,采取合作、共建方式,引导建立一批校企科技合作研发平台。探索和建立区域性、综合性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和新模式,辐射带动全市的校企合作全面发展。引导随州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联合建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开发院、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生实习基地等产学研结合机构。“十二五”期末,力争全1/5的规模企业建立校企科技合作研发平台。

        3、推动建立支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企业为主体,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加快推动建立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的汽车及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风机制造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产业相关单位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探索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产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有效途径,以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方式,组建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与新药产业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相关产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推进产业链与价值链向高端提升。

        (五)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积极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为省内外、国内外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来随州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工作条件和特定生活待遇,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全职承担科技创新任务,促进企业发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结合我市特色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实际,落实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制度,完善科技人员奖励制度和科技奖励体系,探索实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分红权激励等措施,调动科研人员在随州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岗位建设,组织各类专家为企业提供咨询指导等措施,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双向积极性,使科技人员自觉服务企业,使企业自觉吸纳科技人员。

        2、加强科技人才继续教育。组织开展创业者管理能力培训,鼓励高新园区创业孵化器、人力资源服务等机构,开展职校、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开展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加强对乡镇在岗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十二五”期间,面向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和培养100名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积极鼓励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造就10名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大胆开拓、充满激情的科技型企业家;重点支持5个组织健全、研究方向明确,能够承担省重点领域的重大、关键性技术研发,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科技创新团队。

        3、优化科技人才创新环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在全市着力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鼓励竞争的文化氛围。面向社会公众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训、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深入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加强基础科普设施建设,将科普创新成果纳入各级政府科学进步奖社会公益类项目的奖励范围。

        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逐步健全科技创新领导机制

        建立健全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的各级科技创新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对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协调各地、各部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关系,发挥其领导、组织、协调科技创新的作用,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建立健全科技进步责任制考核体系,把科技创新纳入市县责任制考核范围,增强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科技创新的紧迫感、责任感。

        (二)不断完善科技投入机制

        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到“十二五”期末,市本级和区各(县、市)科学技术经费达到当年同级财政支出1.4%以上,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和专利发展基金等专项基金;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财税金融支持;鼓励各商业银行大幅度增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贷款额度,提高贷款比重;促使企业成为投入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不得低于其销售收入的5%,其他从事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企业不得低于3%积极探索建立高新技术发展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投资公司发展。

        (三)大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进一步完善各项奖励政策,对认定的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检测中心,给予资助和奖励;落实国家税务总局《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对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所得税研究开发费用150%加计除;每年评选3个左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

        (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一是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奖励制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选择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和示范,带动全市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促进知识产权运用。以专利技术产业化、版权兴业和商标战略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和质押等方式,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专利、自主商标和自主版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我市支柱产业知识产权的转化和运用。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营造诚实、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机制,做到“有需必到、有告必查、有假必打”。四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引导重点行业、领域的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整合和优化知识产权管理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代表行业的整体利益,协调行业内各方立场,积极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逐步完善我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

        (五)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在产品进出口、对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与服务,积极引导企业整合、利用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培12家左右国际科技合作示范企业;以对外科技合作基地为纽带,实现“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战略发展目标,促进基地的国际化发展,建立1—2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全面提升对外科技合作能力提供载体保障。

        (六)促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布局,加强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与示范,提高生产力促进中心、专用汽车研究院、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和水平,引导中介机构在信息、技术、咨询、策划、培训、融资、法律等方面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启动建设一批专业领域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和产品测试平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条例》为统领,面向社会公众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把科技馆、中小学科普设施、科普画廊(橱窗)、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和乡村科普服务站、科普宣传栏等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规划,在全市建设一座功能比较齐全的科技馆。

        (七)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

        细化年度目标,开展基础工作,列出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按照规划内容,根据当前的实际进展情况,对各项任务逐项对比分析并进行督办落实,必要时进行调整。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强化全市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在科技规划实施中重大事件的协调,进一步集成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