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随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 发布日期:2021-12-28
        • 信息来源: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编辑: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审核: 张春燕

        随县政发〔2016〕25号


        各镇人民政府、万福店农场,各风景名胜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

        《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12月23日

        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全县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未来五年推动随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县、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

        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随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活力随县、魅力随县、和谐随县”的总体建设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经济发展实现总量扩大、质量提升、位次前移。“两型”社会建设加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创业就业稳步扩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会管理有效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78.1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5.90%,年均增长10.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2倍;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7.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16%,年均增长25.9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2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00%,年均增长14.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09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00.9%;外贸出口总额达4.46亿美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33%;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714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5.1亿元,城镇化率33.4%,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7.25%。为全县“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发展实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进,文化旅游业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保障水平不断进步,创业就业规模持续增大,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78.13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2亿元,外贸出口总额达4.46亿美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食用菌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出口规模位居全省县域经济体首位,风电装机总量达到全省总量的近60%。县域经济排名从建县初的第78位上升至第48位,2014年在二类县(市、区)再进2位,2015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实现保位。

        ——产业链建设步伐加快。“十二五”以来,不断加快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三产业比重优化为34.5:45.2:20.3,产业结构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型升级。县开发区助力市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矿产石材及建材业向200亿元产业迈进,新能源产业装机总容量达50万千瓦。农业特色更加鲜明,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功创建“湖北旅游强县”,炎帝故里、西游记漂流等景区景点享誉省内外。

        ——城乡一体化成效明显。“十二五”以来,坚持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支撑,新村作基础”为核心,统筹城乡,全域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同步启动了新县城、城市棚户区、经济开发区和炎帝景区四大功能区建设,水电路气管网等基础设施陆续建成,一大批道路交通、生态环保、市政设施类项目启动建设,新县城建设日新月异,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主体功能分区进一步明确,〖JP3〗城镇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20.53%发展到2015年的33.4%。中心城区、重点镇、特色镇、新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快速发展,其中,洪山镇、唐县镇、殷店镇全国重点镇命名已获住建部初审认可,洪山镇和澴潭镇、殷店镇分别获得省级特色镇和省级重点中心镇命名,安居镇获“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命名,洪山镇、小林镇荣获湖北省第五届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最高奖,唐县镇荣获湖北省第六届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最高奖,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互动发展”的城镇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二五”以来,全县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产业绿色化,加强生态保护,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逐步建立“进入许可—过程监督—结果反馈”机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十二五”末,耕地保有量达到117.4万亩,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7.25%。

        ——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十二五”以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进一步增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率不断提高。创业就业机制进一步健全,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给予房租、水电补贴、免费创业培训等方式,积极扶持青年、大学毕业生入驻创业,努力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六届炎帝文化庙会、首届中国·随县香菇节,人民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幸福指数日益提高。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31所,其中有6所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含2所二级甲等医院),16所镇卫生院,6所卫生院分院,388所村集体卫生室。融资市场打开新局面,裕国菇业、昱辰农业、金船食品、抱朴谷养生园、晶辉高分子材料、万福酒业等6家企业挂牌上市,裕国菇业成功增发股份融资1.1亿元,实现随县企业直接融资“零”的突破。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级评估验收,41个“全面改薄”项目和12个学前教育项目全面开工建设,荣获“湖北省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县”称号。“炎帝神农传说”获全省“一县一品”称号。全面推广“村务协理员”制度和“三调联动”机制,探索实施“互联网+”为民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创新基层治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更加畅通。

        ——人民福祉不断改善。“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比“十一五”末增长7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09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00.9%。建立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促进优抚安置改革,培育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市城乡低保救助人均保障和核定标准由2010年180元提高到330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3.3%,农村城乡低保救助人均保障和核定标准由2010年1500元提高到2200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6.6%。医疗救助金发放6078万元,临时救助金发放1000万元,自然灾害救助发放4942万元,优待抚恤资金由2010年1410万元提高到3850万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73%。全面实施“按标施保”工作,圆满完成城乡低保专项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机构建设。精准扶贫工作逐步推进,“六步骤”“五个一”工作法在全县推广。完成厉山老镇、星炬社区、星旗社区棚改项目。新建各类饮水工程100余座,解决4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十二五”以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和保障标准,门诊药品费用、住院日均费用明显降低。深化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基本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率先在全省实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全国推广。稳步推进“县域金融工程”试点,金融业税收实现翻番。深化投资领域改革,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入。一是严格执行《湖北省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湖北省2015年本)》,充分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简化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对投资目录外的项目坚持实行备案制;二是将洪山作为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下放审批核准权限,扩大镇级审核自主权;三是围绕主导产业、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推动资本市场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稳步推进财税、事业单位分类等各项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443项减至225项,发展活力不断显现。

        第二节“十三五”发展形势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十三五”期间全县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具备加快发展的诸多条件,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一、加速式发展的新机遇

        ——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世界经济已呈现复苏迹象,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常态,国家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工业化、城镇化仍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湖北省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正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为加快推进随县工业化、城镇化带来重要的战略机遇。

        ——产业加速向长江经济带、长江中下游城市群转移。全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规划机遇,承接产业转移,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

        ——政策叠加效益凸显。全县将享受大别山革命老区扶持政策,省委省政府强化对口帮扶随县,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随县属于以点状开发为主的限制性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将享受中央、省限制性开发区保护与建设政策的最大支持。“一带一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范围的战略部署,多重政策叠加,对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投资,创造宽松有效的政策环境,推动跨越发展形成有力的支撑。

        ——市场空间持续扩大。国家将扩大内需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实施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的系列政策,加快结构调整,生态文化旅游、绿色食品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高速增长,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随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传统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优势明显,以食用菌、茶叶为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占全省总量一半以上,有望在区域分工格局中继续占据有利地位,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支撑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国家不断释放重点领域改革红利。国家作出“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下放审批核准权限,有力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市场信心,释放改革红利,给随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跨越式发展的严峻挑战

        ——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期,经济增速下滑。在新常态下,稳增长、稳就业困难增多,劳动力成本升高、创新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约束趋紧等因素制约经济增长,这对随县经济社会实现弯道赶超、跨越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济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全要素增长驱动转变。在全国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低成本竞争力逐渐削弱的背景下,开放红利、人才红利、创新红利、新业态、新模式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随县虽是全省版图第一大县、人口大县、传统农业大县,但创新能力不足,比较优势不强,要素制约日趋明显,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

        ——资源约束趋紧。石材矿产及建材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煤炭、石油综合利用率不高,生活污水、垃圾有效处理能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资源约束趋紧,保护环境、保持青山绿水的难度加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压力增大,生产建设面临的环境压力依然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增大。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困难,民生领域政策性增支任务加重,偿债高峰来临,财政资金调度和收支平衡难度加大。

        回顾和总结过去,随县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和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定信心,抢抓发展机遇,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随县经济社会实现加速发展。

        第三节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体,坚持转变方式和做大总量并重,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并重,加快发展补短板,特色引领谋突破,创新驱动添活力,协调和谐增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打造随州经济的重要支撑极和随县经济的“升级版”。

        二、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全县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大力推动“双创”行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让创新在社会蔚然成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新发展理念,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整体提升,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创新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全县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方式的转变。不断创新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加快随县城区、经济开发区、镇场、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强化各类园区在全县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发扬随县创新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坚持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和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实力,不断增强随县发展整体性。推动随县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随县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调动一切和谐因素,化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坚持以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环境特征来发展经济活动,增加经济活动创造的生态盈余,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点。加快主体功能区合理布局,全面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共处更加和谐。

        ——坚持开放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积极支持食用菌、茶叶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参与出口合作与竞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部崛起”“两圈两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坚持共享发展。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发展共享经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发展方向,以民生为本,以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重点,深入实施民生改善工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医疗、就学、就业、收入、养老、社会保障等重要问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优化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完善社会治理,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分享社会福祉,和谐共处,构筑幸福安康社会环境。

        三、发展目标

        按照“一个目标,两大重点,四化同步,七大主体工程”的基本思路,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重点,夯实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化、生态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民生事业”七大主体工程,保持国民经济发展 “平稳较快、稳中兼进、进中良好”的态势,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将随县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城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质量控制等全面完成省市考核目标;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0.6%。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第二章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社会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完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继续营造非公有经济发展环境,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民主公正的法治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社会。

        第一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新动力,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培育壮大发展新动力。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主导建立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参与各类科技创新计划,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营造大众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营造鼓励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新风尚,促进创业创新愿望得到鼓励、行动得到支持、成果得到尊重,形成创业创新光荣的鲜明导向。实施大学生回家创业计划,鼓励、引进高层次人才来县创新创业,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健全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抓好产业园、创新综合体等各类载体平台建设,打造各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链条。

        第二节完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

        完善要素市场体系,重点加强土地、矿藏、资金、资产、劳动力、技术、人才、价格等资源或要素的配置改革,引导各资源、要素合理流动,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各要素潜力。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健全现代产权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完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尊重市场选择,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优化市场环境是发挥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对转变政府工作职能、依法治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市场建设方面的工作,重点从建设法治政府、发展现代流通组织、促进区域要素流动、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绩考核方式等方面努力,积极努力建设“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的市场

        第三节完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

        合理的所有制结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助推器,促进公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协调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市场,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国有企业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增强随县国有企业经济活力。

        ——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开放性市场建设,通过产(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方式,促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四节继续营造非公有经济发展环境

        稳定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属于人民的公共财产。继续营造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非公有制的发展。

        ——促进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加大非公有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持力度,在市场准入、审批办照、服务、财税金融等方面,努力创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培养一批规模大、就业好、效益高、品牌好的企业,助推随县平稳较快地发展。

        ——盘活社会资本。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投融资体系,鼓励大众创业,引入社会资本,活跃资本市场,尝试建立微小银行,增加企业融资渠道,重点帮助微小企业融资,破解融资难题。

        第五节构建发展新体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法规,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硬件建设,拓展市场运作领域,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作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快推进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行政管理权力的监督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发展新体制。

        第六节建设民主公正的法治社会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协商制度,发展基层民主,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平,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建设法治社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建设民主公正的法治社会。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建立和完善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工作机制,建立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坚持人大代表列席和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广泛听取民意。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深入开展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基层民主,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以司法的公正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建设法治社会,严格执行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第三章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供给侧改革,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需求侧改革,抓住缺口和短板,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需求新空间,“供给”与“需求”两手抓,推进产业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新的增长点,提升改造“旧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按照“一镇一业”和“多村一品”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精准、高效、生态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强农业空间承载能力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集约畜牧业、名优水产业、农机装备化建设、休闲观光农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提高农机装备化水平。拓展农业产业集群,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根据《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支持大洪山、三里岗富硒区,以湖北富硒公司为龙头发展富硒产业,提高农产品增加值。

        ——加快土地流转。规范土地流转,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保障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村土地向农业企业、合作社、种田大户等对象规范有序流转,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构建以“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合作组织”为主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深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快建成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使之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切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平均水平达到9%,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增长1%。

        一、稳定高效种植业

        ——粮食产业。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种子实施细则》,加强种子工作的管理,维护种子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种子质量。重点稳定水稻、小麦、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和品种,提高种植经济效益。引进优良品种,改善土壤结构,普及科学种植,实现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粮食单产、总产稳中有增。通过田间工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提高产量。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各项技术,提高粮食种植水平。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

        ——食用菌。随县在香菇、木耳、金针菇等食用菌生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资源优势,目前随县食用菌产量、产值、出口创汇均为湖北省第一,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效益。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加强产品的省级着名商标申报工作,打造引领随县发展的龙头企业,引领农民致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良好口碑,走品牌之路。以三里岗、万和镇、草店镇、殷店镇为食用菌重点发展与拓展区域,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先天条件。重点打造香菇科技产业园项目,以园区内香菇加工龙头企业为投资主体,发挥各自优势,走专业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打造集香菇种植、精深加工、出口创汇、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研发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

        ——茶产业。提高茶叶种植技术、采摘技术、成品技术,稳定茶叶出口增产率,扩大国内外市场。优化茶产业空间分布,重点拓展随县南部大洪山、随县北部桐柏山两大优势茶区,推动全县茶叶生产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茶叶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整合茶场资源,开发有机茶场,加快建设随县华中茶叶交易大市场。

        ——蔬菜产业。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绿色有机蔬菜,加强优化空间布局、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强集约化生产、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促使大众化向品牌化转变,打造“金子”品牌。发挥随县大棚和“泡泡青”品牌优势,提升蔬菜主产区的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水平。到2020年,争取创建2个品牌,蔬菜基地复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50万吨,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率达100%,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达20%以上。

        ——林果产业。以油桃、核桃、葡萄、蓝莓、板栗等为主,拓展林果产业销售渠道,优化林果产业分布结构,重点培育壮大尚市油桃和葡萄、唐县大枣、厉山和淮河蓝莓、柳林板栗等特色林果种植板块。重点推动随县油桃标准化生产及产品加工、尚市镇油桃葡萄产业升级、牡丹产业园、野生葡萄酒产业园项目建设。到2020年,林果总产量达到24万吨。

        二、发展生态林业

        以“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为核心,以“建设生态屏障、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生态家园”为重点,以“绿满随县”为依托,按照“一核、二屏、三网、千湾”为一体的空间布局,推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防护体系建设。“十三五”时期,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0.6%,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100万立方米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60万亩,年征占用林地面积控制在3000亩以下,森林年采伐限额控制在19万立方米以下,林地保有量保持在490万亩以上,森林面积达到并稳定在460万亩以上,林业经济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

        ——建设林业生态体系。以建设生态屏障为重点,推动荒山造林工程、乡村美化工程、森林城镇创建工程、生态景观工程、绿色产业富民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六大工程”建设。到2020年,全县90%村达到绿色示范乡村标准,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2%,乡镇集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5%,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沿线,主要河流、湖泊沿岸宜林地实现绿色全覆盖。

        ——建设林业产业体系。重点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建设、苗木花卉产业基地建设、木材加工业建设,力争使基地总规模达到480万亩,初步建成10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200万亩菇耳林基地、3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基地、40万亩高效经济林基地、50万亩木本油料林基地、60万亩生态公益林基地和2万亩苗木花卉基地。

        ——建设林业防护体系。加快推进林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森林防火体系、林业执法体系、林业管理站、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林业要素市场、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形成林业防护体系。到2020年林业科技转化率要达到20%,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森林了望监测率达到90%,全县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防治率达到80%,监测覆盖率达到7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85%以上,建立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设施1个。

        三、扶持集约畜牧业

        优化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强畜禽、牧草品种选育改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加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力度。到2020年,肉类总产达到18万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生猪产业。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方向,突出抓好均川镇的生猪特色板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150”养猪模式,优化生产布局,强化科技支撑,狠抓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现代化屠宰加工三大环节,完善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等支撑服务体系,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产业科学发展。到2020年,全县生猪出栏量达到115万头,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实现良种全覆盖,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70%以上。

        ——肉牛产业。以淮河镇、万和镇、澴潭镇、吴山镇、草店镇为主导,突出抓好吴山镇的肉牛特色板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165”养牛模式,坚持“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效益化”四化方针,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创新辐射带动作用。以标准化养殖场为载体,加强养殖园区建设,促使肉牛产业链向粪污生态化处理、资源综合利用、农村能源等方向拓展,培育现代肉牛产业体系。到2020年,肉牛年出栏量达到7万头。

        ——肉羊产业。以吴山镇、殷店镇、万和镇、草店镇为主导产业区,突出抓好吴山镇的肉羊特色板块基地建设,着力推进“1235”养羊模式,加强畜牧业食品安全工作,生产-养殖-加工-消费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切实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到2020年,肉羊年出栏量达35万只。

        ——肉禽产业。加强肉禽养殖基地建设,科学合理编制畜禽养殖规划,控制养殖污染源头。突出抓好洪山镇的洪山鸡等肉禽特色板块基地建设,推进畜禽清洁生产,推广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产业化经营。到2020年,实现年出栏肉禽5000万羽,禽蛋产量达到5万吨。

        四、带动名优水产业

        改善主要水域环境质量,科学利用养殖水面,合理调整水产品结构,提高名特优产品比重,完善养殖体系。积极发展“稻—鳖—虾”产业、休闲渔业、渔种繁育产业。到2020年,水产品放养水面达到30万亩,总产量达到6万吨,总产值达到5亿元。健全水产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提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保护水域生态和渔业资源。

        ——稻—鳖—虾产业。加快“稻—鳖—虾”养殖由小规模分散养殖方式为主向规模化集中养殖为主的格局转变。坚持“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健康养殖,提高总量。到2020年,在安居、均川、殷店、尚市等地建设4万亩“稻—鳖—虾”基地。

        ——休闲渔业。重点以厉山镇为主发展名优鱼板块,加快名优鱼养殖由常规渔业向特色渔业转变,由大众产业向品牌产业转变,突出产业化发展,壮大基地、育大龙头、创大品牌、做大产业,形成集养殖、增殖、捕捞、加工、流通和休闲渔业为一体的产业格局。到2020年,在中部、南部地区开发以鳜鱼、黄鳝等为主导产品的10万亩健康生态养殖基地,建成以垂钓休闲娱乐为主的休闲渔业基地。

        ——渔种繁育产业。重点以澴潭镇为主建设渔种繁育基地,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水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水体质量,促进水产业生态化、周期化发展,促进渔种繁殖规律化。

        五、推进农机装备现代化

        加强农机装备化和信息化是转变农村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耕作、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方向。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优化布局”的原则,明确装备化、信息化方向,形成多点支撑、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格局。

        随县中部粮棉油渔主产区:重点发展水稻等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发展油菜等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

        随县西北部岗地及中部粮食主产区:着力推进全程机械化,重点发展耕整、深松、播种、节水灌溉、秸秆还田机械化。

        随县东北部低山丘陵粮棉油特林牧主产区:重点发展提灌机械化,促进小麦、水稻全程机械化和棉花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

        随县西南部低山丘陵粮林茶牧主产区:重点发展林木、药材、食用菌、马铃薯、饲料等生产加工机械化。选择性发展玉米等作物的机械化。

        随县中部城镇: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和其它高效作物机械化,大幅度提升农副产品加工、储运机械化水平。

        六、培育休闲观光农业

        加大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力度,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空间布局。重点以扶持乡村旅游开发、发展花卉苗木观赏旅游和农家乐体验旅游、推进重点项目为抓手,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扶持乡村旅游开发。依托“一主两翼”的丰富旅游资源和传统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等,积极引导和扶持景区内外的乡村、主要景观轴线和景区沿线的乡村以及其他特色乡村进行旅游开发。

        ——发展花卉苗木观赏旅游和农家乐体验旅游。突出随县生态优势和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特点,推进现代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融合发展,依托香菇种植园、车云山茶园、桃花基地、牡丹产业园、蕙兰种植园、蓝莓庄园和油用牡丹园等发展花卉苗木观赏旅游和农家乐体验旅游。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动封江现代农业园区、封江国家级湿地公园、淮河源国家级湿地公园、昱辰现代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园项目,建设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

        第二节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按照《中国制造二〇二五》的要求,积极实施以“一个目标,两轮驱动,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五大成长产业”战略为主体的工业强基工程,即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要素驱动、创新驱动为两轮,做大做强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产石材及建材、新能源三大支柱型工业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服装纺织、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通用航空五大成长型产业,全面提升随县工业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市场和经济内生动力,激发全体人民创造力。创新驱动发展,以经济开发区和特色乡镇工业园为空间载体,依托产业优势,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促进随县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发展后劲。加快企业现代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7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9%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一、做优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以工业园为载体、产业集群为依托、培育龙头企业为主题、打造品牌为核心,立足自身优势与特色,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粮食、肉禽制品、食用菌、果品、木本油料、茶叶、蜂产品、富硒等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延伸、融合产业链,创建产值过10亿元的加工产业园。以基地、园区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通过市场引导、技术创新、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努力做大做强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拓展市场空间,扩大出口,增强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加强培育富硒产业链。充分利用硒资源优势,多渠道、多途径转化经济优势,逐步建立硒产品生产加工体系、产品研发体系、市场营销网络体系以及硒资源基础性研究体系,积极培育富硒产业链条,带动设备制造、物流运输等关联产业配套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多方位发展。

        ——优化出口环境。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空间,着力提升农副产品交易和出口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食用菌、茶叶等产品出口贸易水平。

        ——加强工业发展平台建设。重点发展随县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唐县镇优质米产业园和优质马铃薯产品加工园、草店镇食用菌工业园、尚市镇优质桃产品加工园、三里岗镇香菇工业园和富硒产业深加工物流产业园、小林镇花生工业园、殷店镇工业园、高城镇工业园等园区。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湖北金银丰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天星粮油、中兴食品、云峰山茶场、裕国菇业、炎帝科技等企业的带动作用,把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成科技创新、品牌创新、市场开拓的主体力量,推进“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合作模式,打造随县品牌农业。

        ——发挥项目驱动效应。重点推动农产品电商产业园及网商孵化基地、湖北炎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副产品及菌类提取物研发产业化、随县裕国香菇工业园三期、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香菇精纯提取等项目。依托随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抢抓“互联网+”战略机遇,利用电子商务推动随县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和协同发展。拟规划建设办公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网商孵化中心、物流中心、电商服务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为入园电商提供项目申报、教育培训、营销服务、商务中介、技术支持、信息网络等服务,打造较完整的电子商务产业链。

        到202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年产值400亿元,比“十二五”末翻两番,形成两到三个农产品类省级产业集群;农产品年出口突破20亿美元;国家驰名商标品牌2个以上,省级着名商标突破20个;全县产销过10亿元的规模企业达5个,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以上,创建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湖北农业出口创汇基地、湖北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

        二、做强矿产石材及建材产业

        以“吴山镇闽商石材工业园、万和石材精深加工集聚区”和规划中的“随县石材循环经济示范园”为重点,大力发展矿产石材及建材业。发挥闽商正鑫石材带动作用,有序集中开采铁矿、金矿等矿产资源。巩固矿产石材及建材业的支柱地位,推动矿产石材及建材业向深加工、新型建筑材料转型,带动物流运输业、餐饮住宿、机械修理等产业的发展。

        以更加注重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补偿、更加注重完善相应配套设施、更加注重产业链拉伸延长、推进重点项目为动力,坚持矿产石材业的规范有序发展,以《随县石材产业发展规划(多规合一)》为基础,合理布局石材开发利用,以引进并留住新型人才为着力点,研发矿产石材及建材深加工核心技术以及新型建筑材料,推动矿产石材及建材转型升级,减少资源消耗,增加产品附加值,改善生态环境。

        ——更加注重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补偿。建立碎石生产线和异型石材粗加工生产线,加强矿山废石利用,将石材板材的中间产物再加工成路缘石或工艺线条,或经沉淀、脱水、烘干(或晒干)等工序再加工成石粉,作为其他产品的生产原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更加注重完善相应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全长35公里的随县石材专用通道,将随县石材循环经济示范园、吴山镇石材工业园串联成相互支撑、相互依存、有机联系的产业体系,形成“一道(石材工业园专用通道)两矿(吴山矿、万和矿)三园(吴山石材工业园、万和石材精深加工集聚区、随县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格局。

        ——更加注重产业链拉伸延长。提高成品的比重与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花岗石材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的花岗石雕刻等产品。

        到2020年,将随县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的中部现代石材产业示范基地。矿产石材及建材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吴山镇和万和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配套基础设施明显完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加工园区绿化率达到20%。

        三、做大新能源产业

        发挥二妹山、天河口、大洪山、桐柏山、大浪山区域位于湖北省冷空气入口处、风速风能分布较为集中的比较优势,加快风电场建设,协调发展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巩固随县全省最大风电产业基地地位,加大推广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力度,促使生物质能项目进入全面建设快车道,推进随县新能源产业稳步发展。到2020年,全县新能源总装机达到100万千瓦规模。

        ——优化新能源空间布局。结合各地优势,优化新能源发展空间格局,以二妹山、天河口、万和、吴山、大洪山、大浪山为重点发展风电,以澴潭镇为重点发展生物质能,以殷店、万和、万福店为重点发展光伏发电。

        ——太阳能。以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为契机,在全县符合条件的地区推广高效利用太阳能,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

        ——风能。在“十二五”时期风电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发挥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近、电网接入条件好的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风能资源,优化风电开发布局,推进风力发电工程建设,加强风力发电项目监督与管理,保持风电规模稳步持续健康壮大。

        ——生物质能。科学分析各种生物质资源量,统筹协调生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剩余资源的分布特点,合理制定生物质发电目标,加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推动随县2×1.5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工程。

        四、提高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化水平

        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加速向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地区转移、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的机遇,积极培育电子信息业,突破技术关,培育新动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重点。重点解决电子信息业总量小、分布较散、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积极引进知名企业,带动电子信息业的发展,从小做起,从专做起,再延伸拓展。主要依靠允升科技、方正光电、瑞硕电子、鸿泰电子、光业电器等企业发挥带动辐射作用,重点研发中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向集约化、微型化、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不断创新智慧产品。重点推动随县电子工业园、湖北允升科技工业园等项目,建成用工规模5000—8000人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集电子产品研发、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现代化产业集群。

        ——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配合随县经济开发区二期建设,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延伸本地产品配套产业链,建立专业性的电子产品市场以完善整个行业的供应链,成立行业协会,加强企业联动。到2020年,电子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业链活力增强,实现工业产值35亿元,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五、加快发展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随州作为“专用汽车之都”,已成为湖北汽车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中国专用汽车四大生产基地之一,云集各类汽车制造商及零部件,给随县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均川汽配工业园、经济开发区专汽工业园,培育柳林、洪山、安居、唐县镇等乡镇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牢牢把握“专用汽车之都”建设平台优势,发挥随县汽车零部件服务平台的融资优势与作用,充分落实湖北科教兴省的战略,促使企业、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所)建立产学研体系,以推动技术创新占领发展制高点,扩展特种车及部件(模块)发展空间,构建系统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厢式汽车、罐式汽车、专用自卸汽车、超重举升汽车、仓栅汽车和特种结构汽车等六大集整车、零部件、模块等于一体的产品体系,占领各类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市场。

        ——发挥企业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培育日昕专汽、中威专汽、三铃专汽等代表企业,提高整车研发技术水平,以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神农农业装备制造公司为核心,推动农业机械向复合型、智能型发展。

        ——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园、大型矿山机械及工程车生产及售后服务中心、神农新型农用机械农机装备生产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研发产业集散基地、中国通用航空产业保障服务平台、中国通用航空器设备研发生产基地、湖北日昕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轻型汽车改装及其他车辆改装项目、湖北宏道实业公司年生产改装汽车生产线、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环宇汽车转动轴有限公司年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线项目,以发展整车和零部件为重点,打造成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技术研发、物流为一体的创新型产业基地。

        到2020年,实现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年销售收入过150亿元,国家驰名商标品牌实现零突破,省级着名商标品牌突破5个,扶持产销过10亿元的规模企业达到5家以上,产销过5亿元的规模企业达到10家以上。

        六、加快发展服装纺织产业

        加快服装纺织形成种植、脱胶纺纱、织造、染整、服饰等完整产业链,打造集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需求于一体的现代优势产业,开发高档、新型纱,生产高织高密服装面料和家纺面料,突破性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着力提高服装纺织产品质量,扩大高品质、高效益产能规模,主动适应现代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特征,促使扩大消费与转型升级相互促进。

        ——积极培育服装纺织业。以万福纺织工业园、厉山纺织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培育服装纺织业,以建立沿海经济发展地区商铺为抓手,拓展销售渠道,加快服装纺织形成完整产业链。

        ——强化项目支撑。重点推动厉山纺织工业园项目、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天为布业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棉布2000万米生产线、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九龙布业有限公司年生产棉布1500万米生产线、中纺集团年生产棉布5亿米生产线等项目,带动随县服装纺织业发展。

        到2020年,实现产值60亿元,比“十二五”末翻两番,初步形成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2-3家,出口交货值达到30亿元。

        七、积极培育医药化工产业

        以完善医药产业链建设、加强先进技术应用、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任务,推动医药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加大生物化工产品研发力度,支持以茂盛生物为重点研发低毒无害绿色农药。深挖炎帝文化,结合良好的品牌效应,加快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医药化工业融资渠道,解决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的融资难题。

        ——完善医药产业链。巩固和扩大金银花、牡丹、芍药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建立中药材交易市场,加大以高城鸿发中药材为引领的中药材出口力度,打造华中乃至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集散基地。加大医药化工招商引资的力度,以培育龙头企业为载体,着力培育万松堂生物制造、双星生物、联丰公司等支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新型生物药品、生物保健品和高科技生物医疗器械,加快高端市场开发。

        ——加强先进技术应用。鼓励生物医药与新材料融合发展,积极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公司市场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医药行业创新发展。

        ——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动随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平台、中华医药生物产业园、鄂北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医药包装生产线建设、华中生物有机肥产业基地、湖北双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高端医疗器械生产线等项目,带动医药化工业发展。

        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55亿元,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2-3个。

        八、大力发展航空产业

        全国通用航空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是随县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效措施。抢抓“十三五”期间国家大力推进通用机场“县县通”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湖北新民通航公司为湖北省首个民营通用机场、在全省同类机场中拥有飞机数量最多以及经营范围最广的优势,以政府为主导,强化建设厉山机场,完善安全监管机制,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构建军航、民航企业共建、共享、共赢联动发展机制,打造集通用航空营运、研发设计、制造销售、飞机维修、飞机托管、旅游、会展培训、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航空产业园,将通用航空产业打造成随县经济新的快速增长点。

        第三节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与消费升级

        坚持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发展,做强做大生态文化旅游业,积极培育文化娱乐业、现代商贸物流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构建完备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与消费升级。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实施意见》精神,着力构建服务贸易发展新载体,加快培育服务贸易新业态,积极探索服务贸易新模式,实现新兴服务贸易与传统服务贸易协调快速发展,促进服务贸易集聚发展、跨越发展。

        坚持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向主要依靠消费转变。以发展旅游业为主,积极推动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拓展性发展商贸物流业,稳步发展其他各类服务业,培养一批品牌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促使现代服务业成为随县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20年,服务业年增加值为3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

        一、做强做大生态文化旅游业

        积极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推进“全域旅游”,叫响“华人老家、美丽随县”品牌。

        ——传统革命教育旅游。依托大洪山、桐柏山革命老区、江汉军区司令部旧址、中原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旧址、抗大十分校旧址、江汉公学纪念馆、“张体学在随县”纪念馆等100多处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旅游革命传统教育板块,将江汉公学纪念馆、“张体学在随县”纪念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拜谒炎帝始祖文化旅游。加快炎帝文化纪念园、世界华人大宗祠景区建设;启动“华夏文明园”景区建设,打造炎帝故里景区至随州编钟音乐城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办好世界华人寻根节,不断放大节日效应,提高拜祖寻根“圣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原生态探险体验旅游。以封江国家级湿地公园、桐柏山太白顶、鸡鸣山、吴山铁山红叶、七尖峰林场、万和兰花自然保护区、西游记漂流景区为依托,建成集生态观光、回归自然、科学探险、文化漂流为一体的特色自然生态旅游风景区。

        ——休闲养生度假旅游。以抱朴谷养生产业园、西游神话世界女儿国景区、琵琶湖景区、林泉生态园、宝珠峰洪山寺、三里岗香菇园为主体,打造休闲度假、疗养旅游、极目养生、田园野趣为一体的休闲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

        ——乡村体验旅游。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庄环境整治,完善尚市桃花园等景区建设,积极创建星级“农家乐”,利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特色,打造乡村体验游之旅。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以提高核心景点、景区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服务能力与游客的增加量相适应。加快重点核心景区星级酒店建设,改善餐饮卫生条件,挖掘特色美食文化。加快建设和提档升级旅游集散地、城市与景区以及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设施。加快建设停车场、换乘中心以及其他快速通道。加大景区内应急救助救援等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具有宣传、促销、咨询、预订、投诉、应急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旅游门户网站,完善旅游服务热线。

        ——大力推动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推动炎帝故里景区文化一条街、环桐柏山太白顶生态文化旅游、明玉珍故里文化产业园、文化古镇、尚市牡丹文化产业园、淮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车云山茶文化生态园、琵琶湖景区水上娱乐项目、西游记水上乐园、殷店镇旅游特色小镇、七尖峰森林公园、神农部落文化产业园(溪沟)、随州西游神话生态旅游区、大洪山地质公园景区、大洪山林泉生态园、云峰山万亩茶园休闲观光景区、安居九街十八巷、羊子山国家大遗址公园、随县特色风情乡村旅游业、湖北随县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做强做大生态文化旅游业。

        到2020年,建成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6处以上、3A级景区若干处,建成四星级以上酒店2家以上、三星级酒店4家以上。全县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00亿元,将随县建成世界华人寻根谒祖朝圣地、华中地区文化旅游名胜地。

        二、繁荣发展文化娱乐产业

        营造创新环境,鼓励文化多元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从低端向高端迈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城区为重点,向厉山镇拓展,搭建休闲旅游消费平台,发展休闲娱乐服务业。

        ——创造出人民满意的文化产品。稳定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博会展、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创造出人民满意的文化产品。

        ——培养扶持重点文化企业。加大产业招商和产业推介力度,大力引进和积极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和知名文化企业。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推进文化产业向相关产业扩展融合,努力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富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加快构建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集团化产业发展格局。

        ——发挥项目带动效应。依托随县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重点开发建设炎帝文化产业园、鄂国故都文化产业园、明玉珍故居文化产业园、随县抱朴谷养生产业园。丰富居民精神生活,推动县级文化娱乐中心建设。新建中华农耕博物馆暨随县博物馆,大力发展文物博览及其相关产业。深度挖掘随县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建设田王寨遗址文化公园、随县抗日战争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项目。深入推进传统文化保护及传承,积极申报随县民俗文化(村)示范区项目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开发项目。

        三、积极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

        充分发挥“两圈门户”的区位优势和立体交通网络的功能,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改善流通设施条件,优化消费环境。推动现代流通方式和循环经济理念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总代理等现代经营方式。支持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实体店通过互联网展示、销售商品和服务,加强线上线下互动,提高服务水平。

        ——“一轴两带”空间布局。以随县中部汉丹铁路和县城212省道沿线为主轴,着重发展随县城区商贸服务、会展服务、金融保险业,以328、212省道和333、245省道为两带,建设随县北部以殷店为中心的综合物流集散地和随县南部以三里岗为中心的综合物流集散地。

        ——发展重点。重点结合“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矿产石材及建材业、新能源、生态文化旅游、电子信息、专用汽车及零部件、服装纺织、医药化工”产业和各工业园区的发展,做强特色农产品物流,拓展三里岗镇、殷店镇香菇、木耳批发市场,小林镇花生交易市场以及安居镇、草店镇蔬菜批发市场,推进厉山镇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内贸和出口中转基地。

        ——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动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随县南部物流中心项目、随县裕国物流中心建设项目、随县大型商贸购物中心、随县唐县镇物流配货中心、鄂北物流大市场、随县畜禽鱼蛋加工生产冷链物流中心、随县长佳冷链物流园、中国北岗甩挂物流园、富硒深加工物流产业园、公铁联运等项目建设,发展物流产业。

        四、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业态

        实施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共享经济,积极发展互联网、电信和移动通信增值服务,推动发展以数字设计、文化创意、多媒体制作、电子出版物、数据库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产业。优化网络基础设施,促进无线网络覆盖城乡,逐步建成集产销中心、孵化中心、物流中心、服务中心等为一体的实体加虚拟的智慧中心。

        ——建设“互联网+”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鼓励开展特色产品在线采购、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发展制造业、农产品交易网络直销等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实现旅游“互联网+”工程,实现随县旅游产品线上线下同时销售,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实现景区间互联互通。

        ——鼓励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工程,着力打造农产品知名电商品牌。鼓励和支持基层供销合作社利用村级综合服务社等网店,积极发展镇村电子商务。鼓励农业农村电子商务领头人开设网店、官网直销、微信直销,推动创新创业,鼓励终端深入乡镇的配送站建设,形成农村到户“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能力,丰富农村居民的购买渠道。创建发展网商集中创业园,促进个体创业者集中入园、网上创业,加快形成特色产品交易中心,打造鄂北最大的“淘宝村”。建设完备的物流配送体系,依托平台企业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平台,节约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

        ——加大引进人才、资本力度。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引入并培育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积极招商引资,力争引进天猫、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落户,构建特色显着、影响力巨大的区域电子商务中心。

        五、积极培育其他服务业

        积极发展金融业,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县域金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以实施金融领先战略为抓手,结合县域经济和资源禀赋情况,对经济发展进行系统谋划,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金融风险有效防范、金融促进随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创新力度,促进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商务咨询、法律会计服务、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家庭服务业等快速发展。

        第四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空间开发新格局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城镇、农业”三维空间格局。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发展,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科学划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的开发边界,以及耕地、林地、河流、湖泊、湿地等的保护边界,完善空间调控政策,增强空间管控能力,加快形成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第一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构筑生态安全格局

        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及生态区位,合理规划全县生态发展布局,逐步形成以 “一核、二屏、三网、千塆”为一体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森林总体功能,实现森林资源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构筑生态安全格局。

        ——加强“一核”空间布局。“一核”建设是把新县城和炎帝故里景区建成区域森林绿化核心,保护城区的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强化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城市意象,创造协调、统一并独具山城、水城特色的城市风貌。

        ——建设“二屏”生态屏障。“二屏”建设是以北部桐柏山、南部大洪山为屏障的名优经济林建设、复合景观林建设和生态防护林建设,建成随县两道坚固的生态屏障。

        ——强化“三网”生态网络体系。“三网”建设是建设县域内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和农田林网,着力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推动“千塆”生态工程。“千塆”建设是通过重点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对随县的村庄自然塆开展绿化,打造绿色发展、人居和谐的秀美村庄。

        第二节明确城镇化发展方向,优化空间组织模式

        按照“一心两带多园”的思路,即以行政办公区、老镇棚户改造区、县经济开发区和炎帝故里风景区为核心的县城中心,两大城镇带和产业聚集带,乡镇特色工业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城镇空间布局,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发展新格局。  ——优化“一心”空间布局。“一心”是新县城中心,结合新县城主体功能定位,优化调整为“三核四轴五组团”的空间布局。“三核”指旧城商业服务核、北部行政办公核和东部商业服务核;“四轴”指沿氵厥水河两岸和汉丹铁路两侧布局两横两纵四条拓展轴;“五组团”指依托主要拓展轴线布局的五个综合组团,即南部产业综合组团、旧城商贸综合组团、东部新城综合组团、北部行政综合组团及西部产业综合组团。

        ——优化“两带”空间布局。“两带”是指分别依托南北方向随岳高速、宁西铁路和东西方向汉十高速、汉丹铁路、316国道,形成两大城镇带和产业集聚带。

        ——优化“多园”空间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协同发展”的原则和“一镇一园、一园一品”的思路,重点推进乡镇特色工业园建设,明确集镇发展方向和规模,合理组织村镇各建设项目的用地与布局。随县北部结合其特色矿产石材资源、绿色资源、可再生资源等,重点建立发展闽商吴山石材工业园、万和石材工业园、殷店工业园、小林花生工业园、草店食用菌工业园。随县南部结合当地大洪山旅游资源、食用菌生长气候环境、交通区位优势,重点建立发展三里岗香菇工业园、洪山工业园。随县西部围绕其纺织传统优势、生物资源,重点建立发展澴潭塑编工业园、万福纺织工业园。随县中部及东部以其地理、交通相对比较优势及资源,重点建立发展安居工业园、厉山纺织工业园、唐县工业园、新街工业园、高城工业园、尚市工业园,形成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面貌。

        第三节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引导农业合理布局

        加快优化农业空间格局,突出特色,加强高效作物板块、食用菌板块、禽养殖板块、特色水产板块“四大板块”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逐步形成具有随县特色的农业板块支柱产业,促进随县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高效作物板块建设。一是以随县南部路、316国道为轴线,建设贯穿随县东西部的优质稻基地。二是以安居镇为重点加快蔬菜基地建设。三是以唐县镇为轴线,建设唐县、厉山、尚市等地马铃薯生产基地。

        ——推进食用菌板块建设。以三里岗镇、草店镇、殷店镇为中心,保护和利用好食用菌资源,开发新产品,着力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推进畜禽养殖板块建设。一是以湖北共富牧业、随州弘大等公司为龙头,发展种畜禽生产。二是以随县谭龙畜禽有限公司为龙头,推进“洪山鸡”工程建设;三是发展畜禽加工业,扶持同星农业项目做大做强。

        ——推进特色水产板块建设。一是在安居等地建设稻-鳖-虾基地。二是在中部、南部地区开发以小龙虾、黄鳝为主导产品的健康生态养殖基地。三是在厉山、安居、新街等地建设以垂钓休闲娱乐为主的休闲渔业基地。

        第五章坚持开放发展,打造内陆县开放发展新高地

        紧抓“一带一路”“中部崛起”“两圈两带”“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振兴”“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布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实施“开放先导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打造内陆县开放发展新高地。

        第一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导各类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和聚集发展,培植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开放特色旅游资源,推动外贸转型升级。

        ——培植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创建全国重要的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支持食用菌、茶叶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参与出口合作与竞争,培植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合作,依托“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努力做实优质品牌,以粮食、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为重点,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丰富经营主体,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品牌经营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放特色旅游资源。 依托随县南部大洪山自然风景区、北部桐柏山自然风景区、中部炎帝故里风景区等特色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江汉军区司令部旧址、中原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旧址、江汉公学纪念馆、“张体学在随县”纪念馆等红色革命旅游资源,打造富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化、革命文化等旅游品牌,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开发随县特色旅游资源,巩固随县在湖北省“旅游强县”地位。

        第二节统筹国内开放发展

        抓住国内产业从我国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向中西部、长江经济带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随县地处湖北两圈节点的区位优势,统筹国内开放发展,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省级促进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流通集中连片建设,加强区域开放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网络,重点发展乡镇商贸中心,加快商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承办企业、配送中心与农家店的信息化改造,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农村商品配送体系。鼓励农村连锁超市发展“一网多用”,拓展服务功能。

        ——加强省级促进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方便消费的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络,建设县城标准化菜市场,新建或改造一批高标准的乡镇农贸市场,新建或改造一批社区便民蔬菜店,新建或改造提升社区网点基础设施,支持大型农产品企业采取直营或加盟连锁的经营方式。

        ——加强农产品流通集中连片建设。加强产销衔接,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基地对接合作,重点发展农产品流通全程冷链物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自有品牌,完善质量监督体系。深入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项目,完善市场功能,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结算、检测检验、安全监督等设施建设。

        ——加强区域开放合作。创新区域开放合作机制,积极参与“中部崛起”“两圈两带”“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振兴”“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不断拓展开放空间,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打造内陆县开放发展新高地。

        第三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精准对接沿海产业转移项目,突出引资重点,创新外资投资方式,拓展招商渠道,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精准对接沿海产业转移项目。以“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转移地区为重点招商区域,围绕全县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引进一批与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专用汽车及零部件、服装纺织等产业关联度高、生产规模大的生产企业,注重引入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

        ——创新外资投资方式。拓展外商投资渠道,积极支持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实施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利润再投资等方式引入外资。“十三五”末,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00万美元以上。

        ——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依托炎帝故里寻根节、炎帝文化庙会、中国随县香菇节、桃花节等活动,加强投资大、效益高的文化旅游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项目的洽谈、对接,提高项目签约成功率。

        第四节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

        实施外贸孵化成长工程,加强外贸出口专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对外经济贸易企业,强化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培育新型贸易方式,全面提升随县对外贸易竞争力。

        ——实施外贸孵化成长工程。通过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引进经营人才,提供业务流程服务等方式,带动相对滞后的乡镇和外向度不高的企业突破发展,形成专业外贸企业和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加强外贸出口专业基地建设。强化外贸出口专业基地建设,打造和培育外贸出口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扩大外贸出口,重点建设食用菌、茶叶、专用汽车及零部件、服装纺织出口加工基地。到2020年,建成农产品、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和服装纺织出口基地。外贸出口专业基地年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值的80%以上。

        ——大力培育对外经济贸易企业。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业务,重点扶持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专用汽车及零部件、服装纺织等出口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进出口企业。到2020年,全县各类进出口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强化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联合商务、外事、公安、人社等部门做好本地区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进一步促进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劳务基地、职业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强对外派劳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到2020年,建成年平均派出劳务人员100人以上的外派劳务基地,外派劳务经营主体队伍(含工程项下)达到2家以上,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200万美元以上。

        ——着力培育新型贸易方式。依托淘宝·特色中国随州馆电子商务体验馆,支持特色农副产品、工艺产品上线,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探索电子商务贸易方式。积极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性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支持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全面提升全县电子商务对外贸易水平。

        第六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高效现代支撑体系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生活和承接产业转移为出发点,统筹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形成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优化发展能源产业,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支撑保障能力,促进随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第一节建设湖北“两圈两带”节点综合交通枢纽

        以建成湖北“两圈两带”节点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建立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桥梁为纽带、水路为辅助、航空为突破的高效畅通体系。

        ——优化公路网络。推进312国道改扩建提档升级、信阳经随州至荆门高速公路、县城区域中心辐射公路、镇镇互通公路、随县北部淮河至随阳店公路、适应物流的公路站点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五化”要求,即出口公路一级(高速)化,县通乡镇公路二级化,农村公路、旅游景点公路等级化,村组公路网络化,路、站、运一体化,加快构建快捷、方便、安全的交通体系,实现城区到所有乡镇1小时内通达、到省会和周边中等城市2小时内通达的目标。

        ——完善铁路干线连接。重点建设宁西铁路增建二线及小厉联络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武西客专城际铁路、武西客专安居站对接管理体系的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月益铁路。

        ——完善桥梁公共体系。支持乡镇镇区桥梁改扩建项目,新建10座、改建10座镇区主要桥梁;支持农村公路危桥改造。

        ——加快发展航空交通体系。重点推进随县航空产业园建设。

        ——加快航运发展进程。重点推进封江库区航道整治工程,推进农村渡口新(改)建工程。

        ——发展城市绿色公共交通。重点引导公共汽车、出租车向新能源方向发展。推进旅游专线公路(随州经三里岗至洪山)、通村公路建设及维护。

        到2020 年,形成以随县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麻竹高速、随岳高速、汉十高速,G316、G312、G240、G502,武康铁路、宁西铁路、月益铁路、武西客专为主干的对外交通网络。县域内,扩改随小线、316国道(尚市至万福店段)、万均线、随县南部线、小应线,新建随县工业走廊(淮河至随阳店,途经殷店镇、万和镇、吴山镇、唐县镇至万福店)、环唐线、吴新线、牛唐线、封狮线、草店至车云山至信阳线、均洪线、淮谢线、牛程线等二级公路及通村公路,形成“三纵五横一圈”的县内公路交通网络。

        第二节提高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能力

        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建立并完善新能源发展体系。稳定传统能源,提高其利用率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节能优先,开发与合作相结合,统筹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构筑稳定、经济、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扩大农村沼气利用范围,调整随县能源结构体系。建设总装机25万KW的天河口区域风力发电、总装机15万KW的吴山风力发电、总装机20万KW的洪山区域风力发电、总装机20万KW万福店农业大棚光伏项目、总装机150MW殷店太阳能电站、总装机300MW万和太阳能电站项目等。积极实施太阳能光伏屋顶计划,新建总装机100MW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积极稳妥的推进随县地面光伏电站建设。

        ——着力开发替代能源。大力开发生物柴油等替代能源,完善能源供应网络。调整农村能源利用结构,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提高沼气、天然气普及率和利用率。

        ——加快推进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西气东输三线自枣阳至随县管道建设、县城规划区管网建设及中心镇管网建设、随县境内新粤浙油气管道输送工程、完善电网结构、光伏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绿色环保的能源体系,将随县建成湖北省新能源示范基地。

        第三节完善安全、民生、生态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安全第一,利国利民”为宗旨,以突出“民生、生态”为特点,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推动河流湖泊治理、水库防险加固、水土流失治理、应急水源供应等工程建设,改善河流湖泊水库生态环境,确保农田灌溉用水充足,城镇、农村饮水安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改善农田土地质量,加强农田整理,水电站改造和修建,河流与水库稳固,农田灌溉与农民饮水安全,改善土壤环境,推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设施农业项目,建立安全稳固、利国利民的水利保障体系。

        ——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完成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延伸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支管网,扩大供水覆盖范围,对骨干工程管网难以覆盖的村庄,利用水源条件,建设小型供水工程。

        ——加快城乡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加快推进丁家垭水库建设,加强对封江、唐王、大洪山、天河口、黑屋湾、吴山、鲁城河、永民河、草店游河沟水库等水库水源地生态保护。

        ——加大灌区节水力度。积极配合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重点实施罗红等中小灌区的维修改造及配套建设。加大干、支渠维修改造力度,完善各类闸、涵加固配套设施,加固各类机耕桥,恢复和改善灌溉水平。

        ——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当家堰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加强灌区渠系配套建设,修建一批小型水利设施,推进当家堰改造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新建和扩建引(提)水工程。针对精准扶贫的要求,实施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堰、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

        ——提高山区农村饮水质量。重点支持三里岗镇、草店镇、淮河镇等农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项目,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现代农业5749-2006)要求,满足40项常规水质指标检测。

        第四节建设全覆盖用电保障体系

        深入贯彻《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为农村新建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设施,以及用于解决农村用电的太阳能发电、风电等分布式新能源项目接入系统工程。重点建设农村中低压配电网,同时兼顾农村电网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全覆盖用电保障的电网体系,保障居民生活用电供给能力。

        ——加强电网升级改造。加快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更新改造电力网络设备,促进电网智能化。加快农村电网建设、升级改造及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扩大小水电覆盖范围,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电保障水平,实现“户户通电”。

        ——构建较为完备的供用电网络。优化电网结构,改善用户配电网络,提高供电可靠率。加强智能电网、配电网络建设,形成电网建设与电源建设相适应、布局合理、较为完善的供用电网络。

        第五节争抓“互联网+”机遇,加强市政和信息化建设

        加大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提高道路、公共设施、城市综合功能体系、政务、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市政和信息设施服务居民生活的能力。

        ——加强市政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城镇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方便快捷的城市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水系统、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和预警应急系统,建设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公园、广场等工程。进一步提高气象监测水平,提高气象服务农业和群众生活的能力。

        ——推进道路信息化建设。道路信息化的建设包括县城东区的横纵双向道路、烈山路、滨河路、烈山湖桥等,建立管理监控系统平台,逐步实现道路安全监控。

        ——加快公共设施信息化建设。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信息化的建设包括随县水厂配套管网工程、随县中心城区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随县九龙城市排水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随县恒兴垃圾处理有限公司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等,建立管理监控系统平台,实现公共设施安全监控。

        ——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体系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停车场、环卫保洁设施、购物中心、酒店、城市管道液化气、城区地下管道弱电网等项目建设,建立管理监控系统平台,逐步实现安全监控。

        ——强化政务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借助网络全方位实施政务公开,推进“阳光政府”建设。到2020年,完成乡镇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实现机关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和乡村;50%的政府公开类信息可通过网络查询,50%的行政审批事项可通过网络办理。

        ——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根据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推进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流通过程、农村管理、信息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到 2020 年,乡镇普遍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全县行政村普及互联网,村村建立信息服务站,农村宽带入户率超过15%,全部建成信息化乡镇,初步建成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网络体系。

        第七章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产城融合、四化同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新县城、特色小城镇和美丽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

        第一节加速县城新区建设,建设新型城市

        加强新县城的空间布局和主体功能定位,坚持“南北拓展、东西贯通”,“四位一体”同步推进行政办公区、老镇棚户改造区、县经济开发区和炎帝故里风景区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行政服务、文化旅游、商贸金融、创新发展等功能,打造群众办事快捷、商业发展繁荣、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县城。

        ——打造县城绿色走廊。强化“三核、四轴、五组团”的城市空间形态,加快城区河岸、山坡、铁路、主干道、出入口、桥头等地段的绿化美化,基本形成景观、生态效益明显的绿色廊道。

        ——集聚商贸服务业。以商贸服务业联动新县城发展,促进商贸服务业+互联网,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向企业及时提供相关行业与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刺激新县城在日常消费、生产资料、资源回收等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需求,提高新县城商贸服务水平,聚集人气。注重吸收和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商务服务的集散辐射能力和内在活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提高服务功能,增强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扩大人流、物流、资金流,努力培育新优势,促进商务大发展。

        ——培育现代金融服务业。引导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创新型消费金融服务企业进入新县城,加大个人金融服务产品供给,开展消费分期业务,为新县城消费客群提供灵活性高、便捷获取的金融信息服务。以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居民理财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增强现代金融理念,积极推动金融产业发展,建立功能比较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将随县打造成鄂北大别山“金融洼地”。重点调整信贷投向,优化信贷结构,扶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加快发展,建立快审快批绿色通道。加大“成长型”“科技型”“外向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创新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新路子。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投资公司参与新县城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全面加强新城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机制,着力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智能化,提高城市运行效能。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引进和再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展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做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推动经济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招商引资。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在北京、浙江、武汉、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海峡两岸等地区广泛开展招商活动。以招商引资、平台搭建、项目服务为重点,一手抓发展,一手保稳定,着力打造随县工业发展平台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招新商、引新资、创新项,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随县工业经济增长极、随州成长最快经济区、中部产业转移基地。

        ——加快二期炎帝工业园建设。加快县经济开发区扩规转型,启动县经济开发区二期炎帝工业园规划和建设,完善开发区水、电、路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产业特色鲜明、整体环境优美的省级高新经济开发区。

        到2020年,力争实现随县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成为随州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极,辐射带动全县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第二节建设特色小城镇,提高集镇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镇区“抱团”发展的思路,推动城镇功能和区位优势互补的镇区互动发展,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为基础,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城镇质量和水平,不断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经济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

        ——提升乡镇特色化水平。加强洪山、殷店、小林、唐县等4个重点镇建设,建成区域经济中心。支持厉山、高城、新街、安居、尚市等近郊镇积极参与县城产业分工协作,建成与县城优势互补的卫星镇。支持万和、小林、草店、淮河、吴山等镇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支持澴潭、三里岗、柳林、均川、万福店等镇(场)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富硒产业新优势。大力鼓励各地依托优势、挖掘潜力建设旅游型特色镇。深入开展“楚天杯”“神农杯”“烈山杯”创建活动,提升小城镇整体形象和承载能力。

        ——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善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燃气、供热、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扩大就业,促进节能减排,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强集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集镇交通要树立行人优先的理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倡导绿色出行。建设步行、自行车“绿道”,加强行人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照明等设施建设,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第三节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夯实基础、稳定农村为突破口,以不断满足、提高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为核心,坚持高标准规划,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特色,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改善村容村貌,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力争建成一批地域风貌明显、文化底蕴突出、在全省影响力大的旅游名村和产业新村,不断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常住人口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元户籍制度,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稳增长、惠民生,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改善村容村貌。以村庄环境整治为切入点,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打造环境优美村庄。加大投入,精心实施,重点建设精品村庄,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做好村庄清洁和保洁工作,加大乱搭乱建点拆除力度,加强街头小绿地建设,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基础。

        第八章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生态美好家园

        建设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打造绿色生态美好家园。

        第一节建设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县城、林业、农田、湿地、流域等五大生态系统,重点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高随县对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综合治理能力,形成自上而下的环境治理体系。

        ——完善五大生态系统。加快推动河流湖泊治理、水库除险加固、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确保城镇、农村饮水安全,农田种植环境明显改善,保护区面积增加,林地、草地、森林还原绿色。加快转变行为方式,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形成县城、林业、农田、湿地、流域等五大生态系统。

        ——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采取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加大对县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强化城乡水域和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稳步推进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土壤污染分类防治,推广应用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等土壤修复技术,加强土壤环境治理。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开展PM2.5监测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加强推动重污染工业企业改造升级,强力推进农村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进全县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优化。

        ——实施重点项目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重点推动随县封江口国家湿地保护、淮河源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大洪山和桐柏山生态屏障工程、随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鄂北岗地生态保护圈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重点推动随县非煤矿山复垦与生态修复,随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氵厥水、涢水、淮河流域随县段综合治理,随县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淮河源国家级湿地公园,随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随县中心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随县吴山石材工业污水治理,随县万和石材工业污水治理项目、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建设等项目,推动随县生态发展。

        第二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构建生态农业、工业等循环产业体系,提高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努力建设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构建循环产业体系。积极延伸生态产业链、产品链、废物利用链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推进项目及产品间的物质循环利用,形成横向耦合、纵向闭合、互利共生、上下游联动的循环经济模式。推行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围绕化工、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行业,重点加强吴山石材工业园和万和石材工业园生态化改造,做到分级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产业的整体附加经济价值。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建立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再生资源利用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工业固废、医疗废物、生活垃圾等固定废物的综合利用。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固废回收体系。

        ——实施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重点推动随县石材锯磨废料、动物毛皮资源综合利用、随县废旧汽车拆解、回收利用无害处置保障工程、废旧轮胎电瓶电池液无公害化利用、随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发等项目,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第三节着力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按照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统筹城乡用水,提高工业用水综合利用率、提升农业用水效益、倡导生活节水,加大节水宣传,加强水资源利用管理,不断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努力把随县建设成节水型社会。

        ——提高工业用水综合利用率。加快实施工业节水工程和治污工程,强化企业节水技术改造,重点推进随县中心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对工业废水实行减排、限排、禁排,促进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切实提高工业生产管理水平,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有效降低工业生产的水消耗和污水排放量,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提升农业用水效益。重点推动随县中部灌溉等建设工程,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选择节水灌溉模式,充分挖掘农业节水潜力。加大农田节水工程建设力度,优先利用地表水,保护地下水,采取综合措施,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示范工程,提高农业用水效益。

        ——倡导生活节水。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定额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城乡供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强随县城乡供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大力推广新型节水器具、节水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节水措施,提高居民的节水能力。

        第四节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大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强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督管理,促进随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加强土地利用管理,严格把关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突出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加强准入管理,建立产业项目准入联审制度。探索差别化供地政策,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其他重点项目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展城乡低效用地清查,推进城乡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程,强化随县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按照城乡立体化发展的要求,以最少的土地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加强土地资源监督管理。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约束、评价机制,严格项目考核评价,构建双重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确保用地单位依法、依规、依约使用土地。

        第五节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坚持节约优先,以转变消费方式为重点,倡导绿色生活,加大新能源发展力度,清洁生产,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倡导绿色生活。加快推动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积极倡导、引导公众提高生态文明社会责任意识,养成绿色生活、勤俭节约的习惯。

        ——加大新能源发展力度。重点发展二妹山、天河口、大洪山、桐柏山、大浪山、鹰嘴山等地的风能,重点发展澴潭镇生物质能,在殷店、高城、万和、太白顶等地建设地面光伏电站,推广利用太阳能。

        ——加强清洁生产。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九章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社会事业体系建设,推进民生工程,促进教育、文体、卫生、科技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让改革成果惠及到更多群体。统筹推进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正确处理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努力让人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第一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按照“六大教育三大重点”思路,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六大教育,学校布局、校园建设、教师队伍三大重点,促进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均等化、均衡化,普及高中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调整学校布局。充分考虑随县人口发展规律,结合当前学校分布情况,将人口规模与学校规模结合起来,把教育需求与供给统筹起来,促使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到2020年,全县学前教育机构调整至166所,其中市级示范幼儿园40%,一级40%,二级15%,三级5%;逐渐构建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园体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调整为112所,其中小学80所,初中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教学点2所;高中教育创办1所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1所达到市级示范高中标准;集中力量建设好2所中等职业学校,建立1个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和6个专业性实训基地。

        ——加快推进校园建设。改善教学、办学条件,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加快推进校园建设标准化的步伐,提高学习、健身、饮食、阅读等综合办学条件。到2020年,全县所有学校实现建设标准化。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和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随县特教中心建设,满足盲、聋、哑、弱智等残疾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需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重提高教师职业教学、文化、道德、修养水平,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重点鼓励教师再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到2020年,全县幼儿园园长、小学教师基本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80%,普通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的基础上,具有硕士学历的比例不断提升。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60%以上,专业教师中“双师型”的比例达50%以上。

        重点推动城区直属学校建设、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建设、农村义务教育非“全面改薄”(图书馆、体育馆、塑胶运动场、教师周转房等)建设、中职学校建设、继续教育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带动随县教育事业发展。

        第二节突破性发展文体事业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的原则,按照“一个中心五大重点”的总体思路,即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中心,以文化品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化队伍为重点,大力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建立起与随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乡统筹、普遍性等原则,按照县有馆(县文化馆)、镇有站(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有场(文体广场)的要求,建成县、镇、村设施配套、上下联动、覆盖全县的三级综合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重点推动中华农耕博物馆暨县博物馆、炎帝大剧院、县文化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随县人民体育中心建设。

        ——加强区域文体活动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体活动品牌,建立起以文体品牌活动为主导,区域性大型活动为主题,基层群众广泛参与的文体活动格局。依托“炎帝故里”文化品牌,继续办好“炎帝文化庙会”“香菇节”“桃花文化旅游节”“千人摆盘中国象棋大赛”和“一镇一品文化节”,加强城乡文化结对交流。

        ——形成内容丰富、供需对接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普及文化知识,活跃文化生活。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积极培育、扶持群众文艺团体,依托随县民间艺人协会,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大力实施“年月周日”工程,形成县级重大文体活动年年办、乡镇特色文化活动月月演、广场娱乐活动周周乐、基层文化服务(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天天有的格局。打造文艺“精品工程”,健全文艺创作机构,鼓励文艺创作,建立文艺创作奖励制度,设立文艺创作基金。切实做好体育健身事业和广播电视工作。

        ——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行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的图书馆总分馆制。推动县图书馆图书配送中心建设,实现城乡图书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鼓励社会力量与公共文化建设。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探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打造人才集聚、结构合理的文体干部队伍。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文体人才,加强对基层文体干部、业余文体骨干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提升队伍整体水平。建立文化领域的激励制度,表扬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营造尊重创造、尊重文化、尊重文化工作者的良好社会环境。

        到2020年,全县所有乡镇均建有符合省定建设标准和功能的综合文化站;80%的行政村(居委会)设有文化活动室(中心);乡镇拥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全县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完工率达到100%,建成覆盖全县所有乡镇的文化体育公园;建成随县广播电视信息中心,完成农村智能广播网工程建设,形成覆盖率达100%的县、镇、村三级广播电视惠民服务体系;全县80%的社区实现光纤接入,社区内50%以上的家庭实现宽带上网,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体事业发展成果。

        第三节办好人民满意的医疗

        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切实加强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安全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努力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完善基本药物、医疗保险制度、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受益水平。统筹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制度和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制度。

        ——提高县镇村疾病预防基础设施和装备配置水平。完善县镇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装备配置水平,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发挥重点项目驱动效应。重点推动随县卫生计生医疗系统门、住诊楼业务用房项目、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建设、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垃圾处理及污水处理设施项目、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及设备等项目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到2020年,每千人病床数达到2.6张,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65元。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2%以上,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8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签约服务农村达80%以上,社区达60%以上。

        第四节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坚持创新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新活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化,引领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抗逆动植物优良品种的示范应用技术、农业后备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技术、集约化种养和设施农业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节本资源集约型利用和生态农业保护技术,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建立食用菌深加工示范园区、粮油深加工示范园区、葛根深加工示范园区、茶叶深加工示范园区四大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示范园区。到2020年,新建具有一定规模、有较好效益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广农业机械化。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四大领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研究与开发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富民强县项目和星火计划项目,大力培植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到2020年,全县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以上,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带动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向高层次发展。

        ——提高企业科技含量。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专用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及生产、纺织服装、石材建材及化工等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企业的数量达到现有企业的60%左右。

        到2020年,创新氛围浓厚,农业科技化趋势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5%。

        第十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共建共享社会

        坚持保基本、惠民生方向,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实施扶贫攻坚工程,精准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安全生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建设共建共享社会。

        第一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重点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等方面提高全县人民收入水平。

        ——大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促进产城融合,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深化企业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工资收入分配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大对违反最低工资标准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指导服务。

        ——着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继续实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整县推进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促使农民在房屋转让、抵押等流转中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把更多附加值留在农村。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在“衣食住”方面的支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打赢扶贫攻坚战。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农业补贴资金落实到位,重点落实好粮食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新增补贴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激励政策。

        ——加大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力度。结合随县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实际,加强低保动态管理,不断提高重点优抚对象、五保对象、城镇“三无”特困群众、孤儿等困难对象救助标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提高退休人员生活水平。完善和落实退休人员生活待遇、离休人员离休费保障、医药费保障机制建设,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让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建立健全单位、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退休人员养老服务体系。

        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9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70元。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张,建成县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和妇女儿童救助(庇护)中心(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完成余下287村(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

        第二节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文件精神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按照“一个目标,两个要求”的思路,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以“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为总要求,实施产业发展一批、金融扶贫一批、助学扶智一批、易地扶贫搬迁一批、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一批、整村推进一批工程,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坚持开发扶贫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小康社会与精准扶贫同步推进、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资源开发与绿色发展统筹兼顾、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稳定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乡村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扶贫攻坚战。

        ——产业发展一批。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及其加工业,加大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优势资源、闲置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探索符合随县实际且与贫困户利益相关联的产业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户合理分享资源开发效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贫困地区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现代服务体系。加大银行、保险、担保及小微金融组织对贫困村的支持力度,扩大贫困地区小微企业发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创业、妇女创业、残疾人创业等金融服务新产品的覆盖面。大力支持贫困村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到2020年如期实现现代服务业对贫困村的全覆盖。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随县贫困地区生态优势,坚持“内修人文、外修生态”,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打破区域界限,串点连线扩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乡村旅游综合带动效应。确定并支持一批旅游扶贫试点村,鼓励旅游资源、扶贫资金入股参与旅游开发。实施“农家乐创业扶持项目”,开展乡村旅游创业培训,落实好国家对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旅游扶贫获得稳定收益。大力推进“互联网+扶贫”,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贫困地区商业网点信息化改造,实现贫困村宽带网络信号覆盖率100%,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大力发展光伏扶贫,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和贫困村因地制宜利用荒山荒坡、农业大棚建设光伏发电,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稳妥解决贫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问题。

        ——金融扶贫一批。突出贫困主体融资能力建设,全力推进金融扶贫。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力度,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向致富能力强的融资主体给予扶贫贴息贷款。积极争取国家金融扶贫项目资金,抢抓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争取国家金融扶贫项目资金,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贫困户”的模式。创新金融扶贫模式,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租赁等方式入会、入社,订单生产、分享红利,拓宽贫困户长效增收渠道。

        ——助学扶智一批。突出贫困户自主发展,全力推进脱贫致富能力建设。切实加强教育扶贫,整合各种资源,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制定贫困子女教育优惠政策,完善贫困户学生学费减免制度。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以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全面开展贫困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雨露计划”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技能培训补贴标准,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应补尽补,直补到户。加大创业力度培训,积极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支持创业致富带头人在贫困村创办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立贫困地区“双创”基金,加大对有能力扶贫对象的“双创”支持力度。加大人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来随县贫困地区就业创业。“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人员在基层服务期满经公开择优程序可考核聘用为随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随县公务员考试中拿出一定职位定向招考。

        ——易地搬迁一批。突出改善贫困人口居住条件,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着力实施危房改造,结合随县实际采取政策叠加、差异化扶持的办法,统筹使用财政资金,提高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国家危房改造资金优先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贫困户危房改造财政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翻番、建房贷款全额贴息。着力实施扶贫搬迁,按照应搬尽搬、应补尽补、应贴尽贴的原则,将随县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创新扶贫搬迁方式,探索易地开发、公租房安置、基地安置等模式,对贫困户在城镇落户就业给予政策支持。

        ——政策兜底一批。突出低保户和五保户扶贫重点,全力推进政策兜底扶贫。切实加强低保五保救助扶贫,及时将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低保五保救助范围,适时提高低保五保标准,建立低保标准、五保标准自然调整机制,统筹推进城乡低保制度建设。搭建政府救助、社会救助与贫困户救助需求相结合的救助信息平台,设立社会救助扶贫基金,鼓励、引导和支持全社会参与扶贫救助。切实加强养老与就业保障扶贫,加大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参加职业培训,加大通过初次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的补贴力度。加大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参加社会保险的社会保险补贴力度,加大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政府补贴。

        ——医疗救助一批。突出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水平,全力推进医疗救助扶贫。加大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训力度,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四化”标准的卫生院。加大医院帮扶力度,采取邻村联建或分村单建的方式,实现行政村卫生室全覆盖。加大贫困人口就医报销力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贫困户参与新农合就医报销比例、大病保险报销比例,降低贫困户大病保险起付线。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提高医疗救助标准。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开展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试点,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因病致贫问题。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有针对性开展贫困地区地方病、流行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

        ——整村推进一批。突出贫困村扶贫重点,实现贫困户同步小康。贫困户识别精准,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实施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坚实基础。措施到村精准,采取“领导联系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干部结对帮扶”的精准措施,使建档立卡贫困村与部门、企业“双重结对”,贫困户与干部、爱心人士“一对一联手”,菜单式帮扶,销号式脱贫。

        确保2020年前,实现5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7621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第三节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创造、人民共享。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全面提高劳动保障服务能力。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妇女儿童和青少年保障制度,实施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通过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促进随县人口均衡发展。

        ——加大养老保障力度。适应养老需求多样化特征,更新养老观念,创新养老新模式,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养老保障力度,有效应对老龄化问题,让老年人度过美好的老年生活。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的特色职业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定向、定岗及订单式培训,增强岗前、再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筑牢社会保障网。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体职工和适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所有法定居民的工作目标。

        ——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将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完成村(居)委会兴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任务,使覆盖率达到100%。医疗保险: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强化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工作,使医保患者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失业保险:完善失业保险金申领办法,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保持就业基本稳定。工伤保险:推进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组织实施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积极探索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起预防工伤事故的有效机制。生育保险: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医疗服务管理体系和费用结算办法。

        ——大力推动社会保障项目建设。重点推动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康复中心、就业培训中心、托养中心、危房改造和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等项目,推动救灾减灾物资储备中心、殡仪馆、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综合性福利院、烈士纪念馆、雨露计划、随县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就业训练中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资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补助资金、随县就业和社会保障网络中心和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及配套工程等项目,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到2020年,每百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张,城乡福利院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福利彩票每年发行递增10%以上。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劳动监察日常巡查面达到95%以上,劳动争议、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达95%。新建一所“伤残军人康复楼”,为荣誉军人提供集中供养场所。

        第四节加强社会管理和安全生产

        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安委会关于在全省推进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化数字化体系建设的通知》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安全生产工作,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和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建设,努力维护全县安全生产的良好态势。

        ——推进“两化”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分级分类、信息管理为基础,以企业自查自报、部门实时监控为核心,以培训教育为保障,以检查考核为督促的新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推进标准化、数字化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网络监管平台,实现综合监督管理。

        ——加强安全生产。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安全隐患治理,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加强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加强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加快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城市公共安全的监督检查,有效促进随县安全生产。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建设“健康随县”为目标,健全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对策举措,依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以及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构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坚持党管武装,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完善双拥工作领导机制,创新双拥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创建双拥模范县,支持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同步发展。认真落实优待抚恤政策。切实做好退役士兵和军休人员安置工作,全面健全政策扶持就业、培训促进就业与重点安置、自主就业、推荐就业相配套的城乡一体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

        第十一章加强投资和重点建设,发挥项目驱动效应

        围绕随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实施一批事关随县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条件,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随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随县“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项目库中,重大项目初步规划783个,总投资6333亿元左右,规划投资规模比“十二五”增长约280%。

        第一节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

        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科技型、链条型、基地型、龙头型和集群型的重大项目,积极开展产业招商,重点抓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增长点。

        ——切实抓好现代农业重大项目。重点围绕特色农副产品、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名优水产业、富硒产业链、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积极谋划现代农业重大项目,推动高效益项目尽快落地,促进农业发展现代化。现代农业项目规划303个,投资858亿元左右,占总投资13%,规划投资规模比“十二五”增长约275%。

        ——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强与中央企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沟通,推动一批关于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矿产石材及建材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产业、服装纺织产业重大项目落地,以项目为支撑、创新为动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制造业项目规划117个,投资2020亿元左右,占总投资32%,规划投资规模比“十二五”增长约490%。

        ——不断推动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先谋划旅游产业发展项目,继续开展物流、金融、商贸、互联网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项目规划,加强与投资主体联系,促进投资结构多元化,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用旅游招商、文化招商、展会招商等方式吸引企业落户、资金流入,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项目规划80个,总投资928亿元左右,占总投资15%,规划投资规模比“十二五”增长约1470%。

        第二节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坚持适度超前、突出优势、补齐短板的原则,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电力、市政和信息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构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强创新服务机制,完善“路线图管控、定期观摩、月度通报”等项目推进机制。创新“一项一策”、用地保障和银企对接等工作机制,不定期开展重大项目观摩、现场协调督办,及时解决影响正常进度和投产达效各项制约因素,切实加快重大项目进度,全力推动投资规模效益提升。 

        重点推动汉十高铁随县段、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宁西铁路增建二线、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项目规划177个,投资1278亿元左右,占投资总规模20%,规划投资规模比“十二五”增长约130%。

        第三节持续推进社会发展重大项目

        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宏观调控政策,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笼子。充分发挥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对社会资本引领和撬动作用,加强对文体、教育、卫生、医疗、科技、社会保障和精准扶贫等重点领域立项争资力度,力争获得更多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支持。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盘活社会存量资本,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力促达成投资意愿,提高项目签约成功率,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福利养老院、炎帝文化产业园、鄂国故都文化产业园、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建设、农村义务教育非“全面改薄”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社会发展项目规划62个,投资748亿元左右,占投资总规模12%,规划投资规模比“十二五”增长约130%。

        第四节有序推进生态环保重大项目

        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施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污水治理、废物回收利用等重大项目。高起点规划、多方式保护、生态文明引领,着力推进固体废物回收利用项目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抓好环保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符合产业政策、达到环保标准的项目,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支持力度,给予优惠条件,利用政府组团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顾问招商等方式吸引更多的高收益、高投资生态环保项目进入本地,以项目带动投资,促进发展,再创新辉煌。

        重点推动非煤矿山复垦与生态修复、封江口国家湿地保护、淮河源国家湿地保护、氵厥水流域随县段综合治理、涢水流域随县段综合治理、淮河流域随县段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生态环保项目规划44个,投资500亿元左右,占投资总规模8%,规划投资规模比“十二五”增长约230%。

        第十二章完善保障机制,保障规划实施

        本《纲要》是“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行动纲领,主要体现政府战略意图、体现人民群众意志、体现科学发展规律,其主要指标是预测性和导向性的。规划实施期间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可以对规划进行适度调整。实现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机制。

        第一节保障机制

        一、制度保障

        ——加强制度保障。健全民主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

        ——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切实加强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健全和规范法治工作机制,认真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强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问责力度,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

        ——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制度,明确考核工作职责,认真落实绩效考评指标,开拓创新,提高效率,简化办事程序,努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使随县绩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创造出新的工作业绩。

        二、组织保障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领导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的根本保证,健全组织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从上到下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聚合各方面力量,动员各阶层广泛参与,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尽职尽责、发挥作用。

        ——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提高政府监管效力。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强化社会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律性。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有利于稳定人才、吸引人才,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有利于改善人才生活工作条件的激励保障机制和政策体系,同时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创新创业。

        三、政策保障

        ——综合政策。围绕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产业集群,密切联系发展实际和宏观环境变化,加强政策储备、研究制定和协调落实,为各项发展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三维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快薄弱地区发展、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政策法规并实施,保障规划落实,实现总体目标和各项具体指标。

        ——产业政策。修订和完善重点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对资源消耗高和污染物排放量大项目的准入管理。引导企业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理性投资,促进转型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完善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财税政策。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为规划实施和目标任务完成提供有力的财政资金保障。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增强财政保障和支付能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存量整合,优化增量安排,健全财政支出优先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保障机制,重点加大对贫困乡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福利、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合理安排基本建设预算,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

        第二节规划实施

        一、目标分解

        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性,把规划的目标逐年分解,认真贯彻落实。认真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好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县政府各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好总体规划确定的任务。各地各部门要贯彻本纲要精神,实施好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统筹协调

        加强规划协调。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在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衔接。加强本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加强本规划与国家规划纲要、湖北省规划纲要、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规划纲要的协调。加强部门协调,部门之间应相互配合,在总体目标的指引下,结合自身实际,完成各自相应指标。

        三、分类实施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级政府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全省战略意图相一致。

        本规划确定的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各部门,不失时机地加以推进。

        四、评估修订

        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与“十三五”规划的衔接,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经过评估或由于其他重大原因,确实需要对规划《纲要》进行调整时,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定程序,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调整方案经县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县人大常委会批准。

        “十三五”是随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县,全面从严治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落实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23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