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发布时间:2017-11-06 00:00
        • 信息来源:
        • 编辑:admin
        • 审核:张春燕
        打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随州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10月19日
          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第一章  “十二五”工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五”时期,全市高举“工业兴市”大旗,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和龙头作用,牢固树立工业兴则随州兴、工业强则随州强的理念,坚持把“工业兴市”作为加快随州发展的主战略,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引擎。尽管面临经济形势下行的压力,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实现“保五争三”,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顺利完成预定总体目标。
          (一)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十二五”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15年末,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344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4%;实现工业增加值 362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6家,比2010年增加124家(2011年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统计口径由5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以上,共退出183家),全市规上固定资产投资907.7亿元,实现了工业经济快速成长,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传统产业调整稳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二)优势产业培育初见成效,特色工业框架基本形成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难中求进,基本形成专用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工业、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通过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工业发展迈出新步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香菇产业、风机产业、铸造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纳入湖北省重点支持的成长型产业集群,从而形成了一县一产业、一县一集群、一县一名片的格局。2015年底,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风机、铸造和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及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见下表:
          2015年特色产业产值及占比
          单位:亿元
          (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三大产业百亿元集群已经提前形成。到“十二五”末,三大产业实现技术装备更加先进、特色更加鲜明,三大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03亿元、169亿元、241亿元。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个数达到115家,从业人员达到2.6万人,总产值达到341亿元。各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其中,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十二五”期间,随州地区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0万千瓦,占据湖北省半壁江山,占全省风电规划总量的40%;年发电量达到8.33亿千瓦时,占全年地区供电量的27.1%,占全省同类新能源发电量的38.5%,新能源装机规模位居全省各地市之首。
          (五)市场主体培育成果显着
          “十二五”期间,全市着力实施“三个方案”(《重点企业培育实施方案》、《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方案》、《支持全民创业实施方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批重点企业茁壮成长,一批小微企业陆续“进规”。 “十二五”期间年均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家以上,全市市场主体规模不断壮大。
          (六)工业平台建设进度加快
          “十二五”期间,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按照“壮大市本级,发展县市区”的思路要求,加快开发区和各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先后被授予国家首批专汽产业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湖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汽车(专用车)  湖北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工信部正式命名。
          目前,全市已建成40平方公里的随州国家级高新区,3年内将打造产值过150亿元的专用汽车产业园;已建成20平方公里的曾都经济开发区,年生产各类专用汽车5万辆、铸件40万吨;规划15平方公里的随县经济开发区已建成5平方公里专用汽车产业园,初步形成从淅河至厉山30公里专用汽车长廊。
          “十二五”期间,全市正在建设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公共服务“四大平台”,即以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为主体的研发设计平台、以国家专用汽车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的质量检测平台、以中国(随州)专用汽车产业资源协同平台为依托的专用汽车综合信息平台和随州专汽博览中心,建设有序推进,部分平台已经陆续建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全市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资源深加工、科技密集型企业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不够强,工业原创技术研发能力不高,研发能力不足。
          (二)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全市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现象较为普遍,企业大多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高端品牌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低。
          (三)企业实力不够强大
          全市虽然有7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较少,单体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集中度高、核心力强、带动性好、行业领先的骨干龙头企业较少,“群山无峰”和“一业独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四)产业链不完整、产品关联性不够强、产业配套能力薄弱
          全市除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外,多数行业产品关联性不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产业互补和联动不足,产业链短,企业间互相配套、协作生产的能力差。
          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近年来,全市工业发展迅速,而为工业发展提供中间服务的信息、金融、物流、批发、租赁等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这直接制约了随州工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产业本身配套能力弱。一些优势产业如专用汽车产业,仅仅是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或简单“扎堆”,存在同质化竞争,专用汽车产业是全市的传统优势行业,围绕专用汽车产业聚集了一大批小企业,随州本地汽车零部件企业配套能力不强,这些小企业与整车龙头企业之间联系松散,产业组织分散,缺乏专业化分工,各企业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集群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第二章 “十三五”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优势
          (一)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我市是湖北省的北大门、鄂北区域经济中心,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处于“汉十”汽车走廊中间,是湖北汽车走廊的重要节点。京广线、汉丹线、西宁线三条铁路;京港澳、福银、随岳、麻竹四条高速公路;107、234、240、316、312、346六条国道贯穿全境,东到上海,西到成都,南到广州,北到北京,都在1000公里的辐射半径之内,离武汉天河机场约110公里。武西高铁建设将极大压缩我市与周边大城市的时空距离,推动我市融入“武汉半小时交通圈”,有利于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在更大空间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要素,促进全市工业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十三五”期间,全市将迈入“大项目时代”,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武西高铁随州段、华能电厂等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麻竹高速西段、主城区东外环和西外环建成通车,随州国家级高新区、曾都经济开发区、随县经济开发区、广水工业园区的扩容增量,为全市工业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条件。
          (三)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中国香菇之乡”“中国风机名城”金字招牌已成为我市城市名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专用汽车及零部件、食用菌、风机、铸造产业集群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特别是专用汽车产业资源聚集,产业配套齐全。全市被列入国家《专用汽车和挂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专用汽车生产企业31家(含正在申报资质企业4家),其中底盘企业3家;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100多家,200多家注册专业销售公司,8000余名营销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产业配套相对齐全,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形成;拥有全国较为完备的专用汽车生产体系,涵盖了专用汽车的多种类型。
          (四)农业资源丰富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香菇、兰草、茶叶、银杏、蜜枣、大蒜、泡泡青、油茶、板栗、中药材等农副产品名扬海内外,随州是全国重要的食用菌加工出口基地,也是全国优质大米、优质小麦、优质茶叶、优质牛、优质生猪、蜂蜜、食用菌、大蒜等产品生产基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五)新兴产业初现端倪
          随州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占比逐步提高,新能源产业突破性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齐头并进;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走向“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产业由小到大,成为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深度变革,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巨大政策红利,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快速增长,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我市将迎来历史上又一个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家及省级发展战略叠加带来的发展机遇
          从国家层面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将深入实施,为我市工业平稳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从省内层面看,湖北省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全省区域发展格局、产业结构与布局将出现深刻变化,我市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与武汉城市圈节点城市、汉江生态经济带与淮河生态经济带交汇点,在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中原城市群建设,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汉江生态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汉城市圈、襄十随城市群建设,全面打造鄂北区域性中心城市过程中,工业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机遇。
          (二)经济变革、产业升级蕴含重大发展机遇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引发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这将有利于全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抓机遇,在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推动专用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利好和产业梯度转移为我市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供良机
          一方面,以供给侧改革可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有利于提高我市专用汽车等产业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差异化的分工协作将为全市的产业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动力。
          此外,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产业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尤其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扩大内需等政策,有利于全市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另一方面,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发展的内在力量日益增强,产业布局调整加快,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项目向中西部转移和扩散的步伐随之加快,将给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沿海城市、武汉市等城市功能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内地转移。我市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工业基础,把握沿海、长三角及武汉市城市功能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层次。
          三、面临挑战
          我市工业规模不大、发展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工业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一)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面临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宏观经济面临新常态。国际上,发达国家实施工业4.0和再工业化战略,吸引高端制造不断回流,将会继续对我国形成高压效应,中低收入国家利用资源和汇率优势,大力发展中低端制造业,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的供给替代效应;同时,我国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资源环境和劳动力制约更为严峻,全市工业基础不强,产业结构欠优,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实力仍然不强,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面临挑战。
          (二)国内区域竞争面临挑战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处于加速调整期。东部地区沿海经济初步形成“三大四小”的发展格局;西部地区“大西三角”,即西部大开发的“广西北部湾”、“关中——天水”、“成渝地区”三个重点区域形成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相呼应的格局,将对中部地区发展造成有形与无形的竞争压力;继上海自由贸易区成功运行后,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我市处于中部地区,与宜昌、襄阳等周边城市相比,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先进地区,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对工业的发展推动作用发挥不充分,对资本、科技、人才的集聚能力还不强,产业配套环境还在优化之中,客观上构成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现实阻力,在项目招商、人才引进、资金落实等多个方面都将形成直接或者间接的挑战。
          省内区域竞争的挑战:随着湖北在全国战略地位提升带来更多政策红利,随着“一元多层次”战略不断实施,省委、省政府按照“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推动转型发展,用1.5倍系数经济增速贯彻 “稳中求进”总基调,全省各市州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面临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推进期,绿色发展成为主基调,我市建材等传统产业面临非常艰难的转型过程,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融合互动、协调发展面临挑战。
          (四)宏观经济下行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十三五”期间,受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企业利润增速低迷、出口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可能持续增大,对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将产生一定影响。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两化’融合、产业聚集、互联网+”战略,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工作方针,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突出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和食品工业“两大龙头”,着力发展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支柱”,加快构建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努力把随州打造成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助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把创新摆在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鼓励大企业成为研发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随州工业以“制造”为主走向“制造”与“智造”融合发展。
          (二)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圣地车都”的着力点,牢固树立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全面效益观,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强化节能降耗,推广应用节能、节水、降耗等绿色制造技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三)坚持开放发展
          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抢抓湖北省建设“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机遇,坚持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在更高平台、更广范围集聚资源要素,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
          (四)坚持特色发展
          坚持以特色取胜,以特色超越,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扬长避短培育特色,充分发挥优势,重点发展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优势特色产业,走一条多点支撑、特色鲜明的跨越赶超之路。
          (五)坚持集聚发展
          按照“主要精力向工业聚集,优势资源向工业集中,优惠政策向工业倾斜”要求,合理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企业向园区靠拢,生产要素向企业集中,把随州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 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形成产业集聚新优势,培育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六)坚持合力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作为新型工业化载体和承担者的作用,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化服务原则,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完善公共服务等方式,帮助企业化解发展风险,为全市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市工业规模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到2020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年均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实现“12345”的发展目标,即培育1家产值过100亿元企业,2家产值过50亿元企业,30家产值过20亿元企业,40家产值过10亿元企业,力争5家企业主板上市。
          (二)结构调整目标
          “十三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占全市主导产业的比重达到40%以上,比2015年提高14.6%,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根据2015年340.8亿元产值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保持28.6%以上增速,2020年产值为1199.3亿元)
          (三)科技创新目标
          “十三五”末,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1.2%以上;产学研合作覆盖全市规模工业企业6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5%;各类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00家以上,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四章 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
          积极探索实践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创新驱动,按照“优化结构、集聚集群、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构建具有随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一、优化工业布局
          “十三五”期间,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按照“双百”城市发展目标,根据“东进、西优、南拓、北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进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工业布局方面,注重与中心城区零星工业企业“退二进三”的衔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托优势、强化中心的原则,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保护等相关政策,实施产业园区提升工程,加大基础设施集中配套建设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资源优化整合,打造布局科学、分工合理、特色鲜明、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园区,提升园区承载力,构筑工业发展五大平台和多点支撑的乡镇工业体系。强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刚性约束,加大产业招商力量,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一)工业发展五大平台
          1、随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专用汽车产业园、生物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研发孵化园。重点发展专用汽车产业、食品工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汽车专用车)示范基地、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2、曾都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食品工业、电子信息、医药及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产业,建成湖北专汽产业园区和百万吨铸造产业园区。
          3、广水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风机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冶金制造业、食品工业、智能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服务业。
          4、随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工业、纺织业、食品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
          5、府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新材料 产业、商贸服务业。
          (二)多点支撑的乡镇工业体系
          重点打造三里岗香菇产业园、洪山食品工业园、杨寨冶金工业园等3个省级乡镇工业园,积极培育柳林铸造工业园、小林建材工业园、万店生态农业产业园、马坪詹王食品产业园等市级乡镇工业园,构建多点支撑的乡镇工业体系。
          二、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一)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1、发展思路及目标
          实施专用汽车产业升级计划,发挥“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汽车专用车)示范基地”、“国家专用汽车产业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全国专用汽车质量示范区等品牌效应,坚持特色优先,实现全市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由传统经济发展思维向“互联网 + ”融合思维的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由生产为主向生产与服务融合转变,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重要支撑,走产品差异化、创新协同化、企业立体化、生产服务一体化之路,建立以专用汽车为龙头、以汽车零部件和汽车服务业配套发展的全产业链,实现我市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到2020年,力争建成千亿级产业。
          2、整车制造业发展重点
          坚持“量质”兼取,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差异化”战略,打造拳头产品,促进供给侧结构优化。巩固现有的优势专用汽车产品基础,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碳环保新型新能源专用汽车产品的比重,推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综合应用。
          (1)继续巩固专用汽车产品地位
          巩固和扩大罐式专用车、自卸车、特种专用车、环卫车、半挂车等传统专用汽车的产品优势和规模,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充分利用随州危化品罐式车的稀缺资源和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升危化品罐式车质量标准,将我市危化品罐式车打造成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充分利用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等先进的设计技术与工具,配合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提升专用汽车产品轻量化水平,巩固和拓展其市场地位。
          (2)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专用汽车产品
          优化企业产品结构,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比重,高端产品覆盖到每个专用车生产企业,创立产品品牌。充分运用新材料、互联网技术、轻量化技术,加大机、电、气、液、微电子一体化技术等在专用车产品的推广应用。快速推进应急救援、特种消防、道路工程、机场救援、油气勘探、高铁维护、冷链物流等高附加值专用汽车的产业化。大力发展适合现代物流需求、适应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需要、适合高等级公路建设与养护及抢险需求、休闲服务类需求、适合现代影视传媒行业需求等各类专用车。
          (3)重点发展专用车关键共性技术
          针对专用车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以湖北专用汽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的产学研优势,引导企业发展,加快技术突破,带动产品升级。重点在发展高效运输、节能、环保要求下的轻量化整体设计技术、专用车制造及上装零部件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技术、车联网技术、危化品专用车的主被动安全技术、客厢改装集成类车辆的整车布置技术、高等级公路维护、抢险、救援车辆及消防车辆的整车设计技术、铝合金下料、焊接、结构件制造技术、专用汽车工艺装备技术等方面实现技术在专用汽车产品的应用转化。
          3、专用汽车底盘发展重点
          (1)壮大底盘生产规模
          依托东风随专、恒天汽车、程力集团、齐星集团底盘生产线,加大技改和扩能力度,形成规模生产,重点发展高性能、高可靠性、高附加值中重型专用车、特种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军用专用车和轻型载货车底盘等系列,支持程力集团年产5万辆轻型载货车整车(底盘)生产项目。
          (2)带动底盘配套发展
          以底盘企业带动“零部件—底盘—专用车—营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发展,实现底盘企业与专用车和零部件企业开展技术、产品公告、定制化生产等深度合作,降成本、减库存、优结构,专用汽车底盘本地配套率达到40%,确定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底盘优势。
          4、汽车零部件发展重点
          加快零部件产业发展,提高关键零部件自主创新能力,整合汽车零部件资源,实现与整车生产企业同步研发、同步生产、同步模块化供货,提高配套能力。
          (1)汽车通用关键零部件
          大力支持燃油供给系统、车身内饰系统、电器照明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促进汽车模具和精密铸造件、精冲件技术与工艺水平的提升,力争新增一条铝质车轮生产线,促进我市车轮产品向高端发展;通过引进、合作、合资的方式全力开拓车用发动机和汽车智能控制系统产业新领域;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优化重组,推进汽车大总成、大系统生产企业规模化;提高车桥、座椅、汽车工具、汽车铸件、变速箱、液压件、油箱、底盘、汽车覆盖件等通用汽车零部件的市场占有率,填补全市汽车零部件的空白。
          (2)专用汽车上装零部件
          优先发展用于专用汽车上装的关键零部件,积极开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重点引进和研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关键零部件,如各种光电类传感器、电控系统、电液系统、变量液压泵、电磁控制阀、液压控制阀、各类液压元件、变量马达、静液传动系统等专用汽车上装关键零部件产品。以改善专用汽车产品的品质,提高专用汽车产品的整车性能、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为随州专用汽车产品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3)零部件产业集群
          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等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优化调整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力求实现高品质、高附加值、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到“十三五”末,全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达到160家以上,汽车零部件品种突破1500个,专用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40%以上,部分关键零部件开发能力及制造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我市汽车零部件批量进入国内知名大型商用车的配套体系,力争融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
          5、优化升级铸造产业
          我市汽车零部件铸造产业具有80余年的发展历史,现以曾都经济开发区为中心,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研发、机加工、检测、销售体系,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不断壮大,成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及周边东风、日产、雪铁龙汽车产业链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铸造产业按精品战略、绿色铸造战略进行优化调整。
          (1)加快铸造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力
          ①继续保持我市铸造产业可持续、稳定增长,保持发展的基本平衡。形成集科研开发、产业链延伸、信息化建设、设备供应、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使全市铸造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综合竞争力显着提高,满足国内外制造业战略发展的需求。
          ②在推行“铸造企业准入条件”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铸造行业准入制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通过整合、兼并、重组等措施和政策引导,限制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避免产能的严重过剩。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淘汰落后的铸造企业,切实提高企业生产规模、减少企业数量,实现铸造产业结构优化。
          ③实施“重点工程”,支持大型铸造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重组,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工贸一体化集团;培育具有“专、精、特、新”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形成资源共享、市场互补,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引导全市铸造企业按“准入条件”要求运作,使我市铸造行业形成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④加速推进铸造产业集群(铸造工业园)建设,“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我市铸造产业集群体系建设和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建设。
          ⑤积极推进铸造行业示范工程,在自主创新企业、标杆铸造企业、节能减排、铸造产业集群、两化融合、铸造行业企业信用评价、教育培训、社会责任等方面,重点培育试点企业和示范区,树立不同类型的样板。进一步完善铸造行业示范工程的评选、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管理机制等相关文件。
          ⑥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中高档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增强产业园区综合配套能力。
          (2)积极采用先进铸造技术与工艺装备
          未来铸造技术向大型化、轻量化、精确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及清洁化的方向发展。“十三五”期间,加大铸造共性基础技术研究、积极采用消失模铸造新工艺、半固态铸造、定向凝固熔模铸造或直接铸造成形技术等先进铸造技术和装备,利用计算机技术与铸造相结合大力提升铸造技术水平,推广铸造清洁化及绿色铸造,全面提升铸造工艺水平。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和自主创新建设
          ①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企业工艺和装备水平。
          ②加大企业自主研发力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鼓励大型、骨干铸造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并依托这些平台开展研发工作。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建立面向铸造工业园区或产业集群的开发联盟、检测中心和咨询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在生产费用中的比重。优势企业的研发投入要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一般企业的研发投入要达到销售收入的2%以上。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逐步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发展。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企业积极申报专利,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激发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创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
          ③“产、学、研、用”结合,形成产业联盟。
          ④完善标准体系,加快标准贯彻实施。
          继续加快铸造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适时推出行业组织标准,不断补充完善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关联的铸铁标准的采标率应达到92%以上,与国际标准相关联的铸钢标准的采标率应达到95%以上。
          (4)继续坚定不移的推广节能减排技术
          在铸造行业内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认真做好节能节材、减少各种废弃物排放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适时启动铸造企业能源效率评价工作。鼓励使用先进工艺装备和产品,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下达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积极认真加以落实。
          (5)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充分利用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强化出口产品分类管理和企业诚信管理,引导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电子及通讯设备等产业产能和装备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到境外设立经营机构、研发中心,大力开拓沿线市场,巩固和深度开拓美国、欧盟、日本等主体市场,加快开拓东盟、东欧、非洲、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不断推进市场多元化。
          主要目标:到2020年,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出口规模翻一番,占发展中国家市场份额显着提高,开拓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取得新突破,形成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实施一批重点专汽合作项目。
          目标市场:以非洲、东南亚和西亚等国家为重点,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专汽产品贸易规模。以中亚、南美和中东欧等国家为重点,建立境外专汽生产基地和营销服务网站,实现原产地多元化。以德国等欧美国家和日本、韩国为重点,支持我市专汽企业与当地企业、跨国公司开展投资合作,引进境外企业在我市或境外建立研发机构。
          (二)食品工业
          1、发展思路及目标
          按照“三品”战略实施食品工业倍增计划,推动企业重组,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食用菌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建成千亿级产业。
          一是集聚化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食品工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区或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的多次增值,形成集聚效益,提高优势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融合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建立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生产互为促进的有效机制,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将食品工业打造成为集农业、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于一体的支柱产业。
          三是规模化发展思路。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骨干企业梯队。
          四是品牌化发展思路。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企业重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加大本地品牌的培育与整合力度,加快名牌产品开发步伐,突出产品设计与包装,实现商品品牌、注册商标与企业形象的统一,强化品牌延伸与宣传,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品牌知名度。
          2、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根据我市地域特点,农产品加工业向完善产业链、集聚化、多元化、精深化发展,服务业向全面化、现代化、高级化发展。以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和电商为核心,搭建各产业环节互动共生发展的平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做精做深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五大”农产品加工园区
          坚持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着力促进食用菌、马铃薯、畜禽、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加快发展,以生产开发健康保健食品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精深加工,提高食用菌加工、转换能力,重点加强食用菌提取物及制成品的研发生产,把随州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食用菌加工及提取物生产基地。加快发展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熟食、即食食品等具有随州特色的畜禽加工产品,配套发展畜禽饲料工业。重点开发富硒米、米制食品、营养强化米、速食面条、营养面条、休闲食品、乳酸及制成品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茶籽油、“双低”菜籽营养油、调和油等生产。
          加快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特别是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作为突破加工产业链瓶颈的有效手段,不断将高新技术融入产品加工,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提高产品价值,以科技创新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
          重点打造“五大”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天星粮油、金银丰食品、舜天粮油等为依托的粮油产品加工园区;以正大集团、同星科宝等为依托的畜禽加工园区;以康华、麦穗、长佳等企业为依托的特色蔬菜加工园区;以裕国菇业、品源、三友食品为依托的食用菌加工出口园区;以中兴茶叶、神农茶叶为依托的有机茶加工出口园区。到2020年,力争5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出口园区达3个以上。
          4、创新食品工业平台建设,强化产业支撑
          我市食品工业平台以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完善产业的服务、加快资源要素的聚集为原则,借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概念,建设科学高效、信息高度共享的服务平台,重点建设香菇研究院等企业创新平台。“十三五”期间,初步建立全市食品工业四大服务平台:
          (1)全覆盖的信息服务平台
          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最快的掌握农产品信息,原料的供应与市场产品的需求,因此建设一个涵盖全市的信息共享平台很有必要。该平台以产业发展最新趋势为导向,打造产业信息咨询和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明确发展方向。面向开发区企业提供产业研究、市场分析、技术咨询、产业信息查询、市场信息查询以及企业发展规划和投资项目策划等服务。
          (2)以服务生产环节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平台
          食品加工生产环节是整个农产品一二三产业的基础环节,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引导要素和资源向该环节聚集。目前,我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的共性问题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以解决共性问题为原则,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平台。该平台包括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企业孵化和投融资担保等功能,其核心目的就是加速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过程,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激发企业活力,并解决多数生产企业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
          (3)建设以服务业为目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平台
          该平台将服务全市所有的农产品企业,为其提供市场供求信息的查询,原料供求信息的查询,农副产品的储运和配送信息以及食品的保鲜冷藏运输等业务。平台必须具备无线数据传输与交换功能,保证储运和配送的实时数据可以直接在客户的手机等终端上查询,以及方便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进行溯源。
          (4)建设食品安全卫生监测和监督服务平台
          该平台具有完整的农产品溯源体系,并提供权威的质量检测服务,同时也具有监督和公示的功能。第一时间对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予以公布,对全市的食品安全情况予以公示。目的在于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政策,保障消费者利益。
          5、品牌建设
          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创建精品名牌,重点把“小森林”蜂产品、“大洪山”牌香菇、“编钟”牌泡泡青、“二月风”牌葛根粉等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和潜在优势,强化科技创新,掌控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加快推进产业化,成为省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基地之一。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的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宽带、安全、泛在、融合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互动结合,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提高新型装备保障水平,培育新兴服务业态。
          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应用
          实施“宽带随州”工程,加快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宽带接入、新一代移动通讯、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推广应用,支持适应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网络架构信息产品应用,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和新兴信息服务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消费电子产品打造以4G技术为特色,集终端、网络系统设备和软件为一体的较完整的移动通讯产业链。促进数字家庭产品和新型消费产品大发展。加强设备制造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互动,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发展宽带无线城市、家庭信息网络,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覆盖,普及信息应用;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应用,建成智慧随州。
          2、电子信息产业
          建立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消费电子为龙头,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抢抓国家设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机遇,加大电子信息产业支持,打造信息产业高速公路,引进更多信息产业终端企业落户我市。电子元器件要围绕国内整机配套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微型片式TTF—146音叉晶体谐振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新型显示器件、高频率器件及其锂离子电芯、电解铝计量设备、光纤电流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初步形成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支持以泰晶电子等为龙头的电子企业,以点带面,鼓励新技术的创新和引进,大力培育汽车电子制造业及智能装备产业,把电子信息产业培植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二)新能源产业
          依托太阳能、风能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适时推动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项目,加快前期工作,积极争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支持随县、广水市、曾都区创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县”。力争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20万千万,将随州建成湖北省内第一座百万千瓦风力发电基地。
          1、太阳能产业
          以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降低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为目标,扶持晶星公司大力发展太阳能生产制造新工艺和新装备;积极推动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的产业化及其商业化发电示范;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多功能太阳能热水器,推动太阳能在供暖、制冷和中高温工业领域的应用;建立促进光伏发电分布式应用的市场环境,实施“阳光屋顶计划”,积极推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进以太阳能应用为主、综合利用各种再生能源的新能源城市建设。力争2020年光伏发电装机100万千瓦。
          2、风能产业
          大力推进风能开发利用,加快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发挥我市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近、电网接入条件好的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中小型风电项目。深入开展风电等新能源接入电网的相关适应性研究和新能源与电网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消纳外送方案的专题研究,梳理电网在新能源接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启新能源上网新通道,为新能源接入提供电网支撑。力争2020年风电装机120万千瓦。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
          1、布局新能源专用汽车产业园
          以恒天汽车、东风随专、国宏公司、程力专汽、齐星车身为龙头,建设新能源专用汽车产业园,加大对新能源专用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引进力度,引进新能源生产企业进驻园区,招商引进电机、电控系统、动力电池、电池回收等企业进驻园区。培育有新能源专用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快速形成批量生产新能源汽车的能力。加快充电快速化、智能化、通用化、集成化、高效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2、推进新能源专用汽车产业化发展
          围绕国家提出的新能源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纯电动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以纯电动城市公交车、纯电动城市环卫车、纯电动城市物流车、低速电动车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电动专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示范性运营。着力打造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产业;全力解决充电效率、制造成本、电池性能一致性、续驶里程等关键技术问题,实现电动专用整车与关键部件的同步发展。
          (四)生物医药产业
          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种植和加工;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发展现代中药;推进化学创新药产业化生产,提高通用名药物技术规模化生产水平;利用先进制药工艺技术与装备,发展新药开发合同研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
          1、实现传统中药与天然药物产业跨越式发展
          依托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种植和加工;对银杏、牡丹等中药材资源进行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开展重大中药创新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中药产品。
          2、高附加值介入材料及制品的产业化
          以湖北双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以骨植入材料为重点,积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人工骨、骨内固定件及系列人工髋关节等产品开发与产业化;跟踪医学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开展组织工程产业化开发。扩大我市植介入医疗器械的产业化发展规模。
          3、加快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化和应用
          促进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高品质发展。加快土壤调理等生物肥料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提升产业化水平。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鼓励发展按配方施肥要求的复混肥和专用肥,重视发展中微量元素肥、缓控释肥,发展农化服务业,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化肥流通成本。
          (五)高端装备制造
          1、智能装备产业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齐星集团、广同控股为龙头,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突破核心技术,大力发展以高档数控机床及系统、工业机器人、智能输送设备以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与关键零部件为主的智能装备,促进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发展,逐步改善高端装备制造过程中产品设计、柔性制造、自动化和网络制造方面的薄弱环节。在机器人应用广泛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劳动强度大的纺织行业,以及生产环节洁净度要求高的制药和食品行业,开展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和系统集成服务。在专用汽车领域研发智能消防车、智能物流车、快递车等智能化控制专用汽车。支持广水市建设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
          2、应急产业
          以我市被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三部委确定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 以应急救援专用车制造和应急帐篷生产等为应急产业基础,建设应急产业园区,将应急产业打造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1)构建以应急专用汽车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加强与外地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加大应急救援专用车辆设计、研发和生产,构建“532”应急专用汽车产业服务体系,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应急专用汽车及配套企业达到200家。
          (2)落实应急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落实应急产业园区建设,有助于规模集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延伸产业链,降低采购成本,提升品牌效应,形成应急运输、应急救援、应急救护、应急电源、应急通讯和应急生活等完善的产业生态和体系,应急产业园区将汇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装备制造、集成采购、培训演练、学术教育等高端要素,打造成为国家级应急产业装备制造示范基地,辐射华中以及全国市场。
          (3)突出“四个方向”,促进应急产业全面发展
          ①突出产品多元化。围绕重点领域,丰富救援产品。应急保障方面,大力发展大吨位折臂起重吊、清障车、道路融冰车、除雪车、联合疏通车、下水道疏通车、应急排水车等应急专用车,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打通要道,扫清障碍,从而提供条件,赢得时间;大力发展应急电源车、加油车、照明车、空气制水车、餐厨车、救援宿营车、饮用水供应车,为救援提供后勤及生活保障,提高救援适应能力。现场救援方面,依托江南专汽公司“江特”品牌优势,加大技改扩能力度,完善消防车种类,致力将随州打造成全国消防车重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危化品应急救援车、毒气稀释车、矿山应急救援车、应急高空作业车,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矿难救援、工程抢险等提供紧急救援车辆;大力发展医疗车、防疫车、消毒车、化验车、采血车,为医疗救护提供便利。监测指挥方面,大力发展应急通信车、指挥车、监测车、勘察车,为应急救援提供通讯指挥阵地,提高监测能力。
          ②突出发展外向化。一是坚持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我市应急产业专用车的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的品牌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抢抓深化国企改革机遇,加大与东风公司、中国恒天、中国重汽、中航工业等央企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央企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助推“大集团、小公司”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与新兴重工集团、徐工集团的衔接,力争在应急救援车装备领域开展项目合作。二是坚持对外开放。设立应急专用车行业海外办事处,致力巩固亚非市场,开拓欧美市场;引导企业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开阔国际化视野,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进一步提升随州应急专用车的国际影响力。三是加快整合发展。支持应急专用车行业优势企业收购、控股小企业;引导产品雷同度较高企业重组联合,形成拳头发力;促成行业内企业技术互补、平台共享、产业协同。
          ③突出研发一体化。一是依托平台加快研发。充分发挥专用汽车研究院、博士后基地、院士工作站的作用,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重点在应急救援成套装备、道路除冰关键装备等领域实现突破。二是组建联盟协同创新。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应急专用车重点发展方向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多功能实用性产品。三是围绕需求全面对接。坚持需求先导,采用目录、清单等形式明确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向,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先进、适用、安全的应急专用车产品和服务。
          ④突出应急服务专业化。以各类突发事件为蓝本,广泛宣传应急专用车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提高随州应急专用车的知名度和应急参与率。以应急专用车产品为依托,以金龙集团应急救灾帐篷、水上救援冲锋艇、紧固器材以及叶开泰国药、双星生物、广仁药业等公司药品为辅助,组建1—2支专业应急救援服务队伍,参与5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应急救援服务,以服务促发展,铸品牌,树形象。
          3、北斗卫星导航
          利用专用汽车、手机通信等产业优势,加快引进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促成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在专用汽车、手机通信等特色产品上的本地嫁接。以深圳凯立德北斗导航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北斗导航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实现北斗卫星导航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六)新材料产业
          加快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重点围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等领域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支持湖北金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扩大软体材料生产,加快新型热塑性复合材料研发,打造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支持广水市和成新材料有限公司加快年产1200吨纯化石墨项目建设。
          (七)节能环保产业
          加快随州环保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工业固体废物、废气废液循环利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加强矿产资源、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农林废弃物等资源循环利用,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化发展。利用中节能金峰肥业平台,加快引进转化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城市固体废弃物、农林生物质转化技术,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以冶金、水泥为重点,加快上下游产业资源循环利用。
          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一)冶金建材产业
          1、规范建材产业发展
          规范发展石材业,重点推进随县石材企业由粗放经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推动矿产资源向技术装备先进、资源利用率高、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达标的大型优势企业集聚,坚决关停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矿山,适度减少非金属矿山数量,提升非金属矿山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提高水泥自给率和产品竞争力,推广应用干混砂浆和特种保温砂浆。大力开发墙材新产品和新技术 ,扩大新型墙材生产规模。发展壮大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扶持培育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大力发展玻璃钢复合材料工业,适时发展建筑节能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工业。
          2、打造绿色建材产业园
          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推进绿色建材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绿色建材产业园按照“一园十基地”进行总体规划,重点打造十大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基地,包括建筑住宅产业化预制产品生产基地,商品砼和商品预拌砂浆生产基地,马鞍山、齐星多晶硅等建筑太阳能集热器光伏发电和研发生产基地,建筑玻璃深加工生产基地,建筑节能保温建材生产基地,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工程绿色照明产业基地,绿色钢结构建筑型材生产基地,高强钢筋加工制作基地和广大建材物流基地。以立足本地需求、辐射鄂北市场为发展目标,以工业生产为基础,集销售、展览、物流、咨询和科技研发于一体,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的综合性产业园区。绿色建材产业园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并形成规模,打造成绿色生态示范区。
          (二)纺织服装产业
          以建设湖北重要的纺织服饰加工基地为目标,以满足服装用布、家用纺织品用布、中高档针织内衣服装等终端产品需求为突破口,鼓励市场前景广阔、附加值高的特种高新技术纤维生产企业扩大规模,加强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新技术纤维的研究开发,促进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加强企业研发技术进步及先进智能装备投入,将中高档面料向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加紧对仿真面料、功能性面料的开发,在满足服装面料需求外,向家纺面料、产业用面料发展,结合本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开发及壮大针织面料在汽车内饰上的应用,拓展针织面料应用范围;拓展无纺布产品的原料使用范围和产品应用领域,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汽车用纺织品、农用纺织品、环保过滤纺织材料、生物医用纺织品等;扶持品牌服装企业和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做大做强,扶持小众特色品牌企业的发展。
          重点推进曾都区、随县沿316国道纺织服装产业的建设。依靠兴发纺织、冰姿服饰、成利威服装、力丰针织、晖宏布业等为主的针织品重点企业,逐步形成纺织服装工业走廊,进而带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化工产业
          围绕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化工产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做大做强精细化工。
          农业化工要壮大总量,在产量向1000万吨迈进的同时,应用氨酸法、氨化法等技术,推广复合生产法、高塔生产法等工艺,研发生产双酶多酞、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水溶性肥等产品,推进化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精细化工要加强科技攻关,研发生产高压耐硫变换催化剂、新型逆酯锡、非金属化合物热稳定剂、纳米级高纯三氧化钼、甲基环戊二烯等高端产品,使精细产品精而大、精而强、精而壮。大力发展高效低毒、安全环保农药新品种。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乙烯下游产品加工的条件,积极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性能纤维、有机硅材料、有机氟材料等,重点做好聚氯乙烯产业的规模扩张。
          (四)风机产业
          1、发展思路
          促进风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差异化发展,产品向节能环保化、智能化和大型化发展,支持风机关联配套企业的发展,拉伸风机产业链,完善研发、检测和信息三大平台,擦亮广水市“中国风机名城”的名片。
          2、建设高端风机制造基地
          依托广水市省级风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力开发地铁风机、三元流风机和压缩风机等产品,鼓励企业采用制造集成一体化、高效节能化、设计生产计算机化实现转型升级,以省风机厂、双剑风机两大龙头企业为主,以天桥风机、微特风机等企业为辅,以金汇实业、华鑫冶金、宏达脚轮、博奥焊接等关联配套企业为纽带,拉伸风机产业链。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招商引进、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实做强风机产业,建设高端风机制造基地。
          鼓励省风机厂、双剑风机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通过采用和发展成组技术、柔性制造等新工艺,提高产品制造的规模效益;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以资产重组为纽带,扩大优势企业的资产规模和生产规模;支持湖北省风机厂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到“十三五”末,整个风机制造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3、完善研发、检测和信息三大平台,加快风机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体系建设
          继续加强省级风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完善研发、检测和信息三大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体系,将风机共性技术研发放在产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企业技术、产品升级,力争实现在行业重大关键技术上的真正突破。
          五、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专用汽车业、食品加工业、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服务、售后服务、生活服务等外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企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
          (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促进物流企业聚集发展,加快推动物流园区建设。依托铁路货运站、高速公路出口等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积极推进随县物流园、随州南现代综合物流园、小林铁路物流中心以及安居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对接“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加快随州汽车钢铁物流园、曾都开发区汽配城等服务于专用汽车制造行业和零配件生产行业专业性物流园区建设。对接“中国食用菌之乡”,加快建设以随州三友冷链物流园、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香菇加工物流工业园为主的食用菌专业物流园区建设。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综合物流产业集聚区)。以专业市场发展为依托,强化物流与贸易功能的整合,建设大宗生产资源交易中心。支持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改造,推进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物流经营业态创新。完善促进物流园发展的土地、财政、金融政策。优化物流业服务环境,改善物流企业设立登记审批服务,改进对物流企业的资质审批管理方式。积极推进物流行业标准化建设。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支持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全方位促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构建“市域物流配送中心+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中心店”的三级农村物流配送网,力争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50%以上,形成支撑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
          (二)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
          1、实施双创工程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随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载体发展建设创业苗圃,大力发展科技孵化服务。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孵化器、加速器,加快构建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
          2、通过产学研合作,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实施产学研合作计划,重点支持涉农企业与华中农业大学、制造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化工企业与武汉工程大学、食品加工企业与武汉轻工业大学开展多形式产学研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专用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协同创新作用。积极探索国内外、省内外两地建立功能互补、两边一体的研发机构合作模式,力争建成专用汽车产业综合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湖北政产学研合作示范平台。支持支柱产业的细分行业建设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重点加快建设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香菇研究院、晶体加工重点实验室。
          (三)培育壮大电子商务服务业
          加强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建设,创建一批交易规模大、商品类别全、市场覆盖面广、特色鲜明的大型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重点支持专用汽车、特色农产品、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一批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展大宗商品网上现货交易。鼓励规模以上的品牌企业、传统百货、连锁企业等建立网络购物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资源互补、应用协同的销售体系。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引导中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基地,积极引进淘宝网等国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落户,打造电子商务运营企业的区域总部和营运中心。积极探索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大宗商品电子商务等新型电子商务。争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四)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
          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金融招商,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发挥大型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功能,积极发展为小微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支持银行业改革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支持保险业创新发展,稳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从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加强支小支农金融服务,改善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质量。培育一批符合贷款条件的小微企业和涉农信贷主体,组织开展信贷营销活动。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风险管理。到2020年,全市实现金融资产规模翻一番,打造全省一流的金融资本强市。
          (五)培育推进专用汽车服务业
          推进随州专用汽车和零部件产业向服务领域延伸,重点培育专用汽车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车联网、技术咨询、金融、租赁、维修等服务新业态,构筑起强辐射、广就业的高附加值汽车服务产业体系,实现专用汽车制造服务化、汽车销售多元化、售后服务便捷化,促进专用汽车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第五章 重点举措
          围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任务,重点实施推进“工业现代化”六项工程,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一、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形成一批总量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市场占有率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重点发展专用汽车、食品工业为主导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实施专用汽车升级计划和食品工业倍增计划,依托国家级产业基地,整合全市相关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提升研发设计能力、掌控营销渠道、创优品牌等,促进专用汽车和食品工业升级发展、规模稳步壮大、竞争力全面提升,力争分别建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二)培育7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壮大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三个百亿级产业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四个新兴产业向百亿元产业迈进。
          二、中小企业培育工程
          坚持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落实《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鼓励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实施办法》,发展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构筑有活力的企业梯队结构。
          (一)培育发展300家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
          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技术装备,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成长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大集团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开展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各领域的合作,重点培育一批“亿元企业”。到2020年,累计重点培育300家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
          (二)培育发展500家以上科技型初创企业
          实施“双创”行动计划,贯彻落实《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鼓励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实施办法》,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大力推进孵化器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现有孵化器承载创业、对接资源的功能。鼓励、吸引各类人才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到我市创新创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工程,并制定滚动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初创企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后备队伍。
          完善“互联网+创客空间”和各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功能,新建一批众创空间、创业沙龙、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服务平台,提供“打包式”综合服务。针对青年、妇女、返乡农民工等创业主体,组织开展各类创业竞赛和典型宣传,掀起新一轮大众创业热潮。到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3家,新增孵化场地10万平方米,构建1—2家众创空间。培育发展500家以上科技型初创企业,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三、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重点实施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型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政产学研合作、人力资源强市五大工程,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建立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指导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
          深入组织开展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即指导每家龙头企业组建1个技术创新团队,建设1个省级研发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签约合作1所高校或科研院所,每个主导产品每年申请1项发明专利,每年开发和转化应用1项科技成果,切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二)推进新技术应用
          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完善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创新互联网销售、智能车载技术融合应用。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制定和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申报国家及省级科技攻关项目、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重大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产业化项目、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攻关项目等。鼓励企业申报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及发明奖。
          (三)推广智能制造
          支持企业新上智能化生产装备,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协同制造新模式,实施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化转型等典型应用示范。加快工业机器人、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的推广应用,以齐星车身智能化罐体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数控模具与专用车对接项目,湖北广达智能化数控机床项目、东风车轮智能化机器人项目为重点,积极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产品试点示范项目,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
          四、开放升级工程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积极与沿海发达地区对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抓国际产能合作,引导企业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将我市优质产能转移出去,在更加广阔的天地寻找生存空间;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出口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加工、专用汽车及零部件、手机及零部件、轻纺服装、医药化工等产品的出口份额。
          (一)加大招商引资,促进项目落地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工业兴市”战略的“一号工程”来抓,创新招商方式,鼓励骨干企业围绕全产业链招商;积极组织参加中博会等多种形式的经贸洽谈合作活动,利用多种平台推介优质企业、项目,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企业和集团来随投资兴业。实施“引进来”战略,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世界500强、中央企业、省属企业等大公司、大集团,积极参与我市专汽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建设等领域发展。“十三五”期间,力争新落户我市的央企、省内外国企总数达到20家。
          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撑,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协调督办机制和市领导包保重点项目机制,落实“一个项目一个专班”。对投资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
          (二)扩大产品出口
          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我市产业优势,借助“一带一路”和对外开放的利好时机,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探索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贸易合作、省内甚至境外投资等,开展我市主导产业国际贸易,探索信息资源和政策资源共享机制,共同开拓国内外贸易市场。
          “十三五”期间,一些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等给全市专用汽车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市专用汽车产业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自主寻找海外市场;积极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承包方合作,以工程建设促专用车外销;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实现我市专汽产业的国外延伸。紧抓 “出口主体培育、外贸人才培养、海外平台搭建”三个着力点,加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支持力度。落实中央和省的出口鼓励政策,不断增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的活力;加强部门协作,加大汽车出口资质的申报与安全测试力度,不断优化出口服务环境。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着名汽车及零部件展览会,自主开拓市场。积极申报建设物流保税区,为外商和全市企业产品提供进出口、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服务,使企业享受海关实行的 “境内海外”制度以及其他税收、外汇、通关方面的特殊政策。力争到2020年,专用车及零部件出口创汇2亿美元以上。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推进企业改革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产业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本土企业参与央(省)企在资源、资本、项目、生产要素、市场、专业园区、国际贸易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支持优势产业、优质企业与央(省)企实现资产重组,采取控股、参股等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壮大增量、盘活存量,充分利用大企业集团的资本、技术、管理优势发展壮大我市产业规模。确保“十三五”期间,有60%以上的专用汽车、化肥、食品加工等骨干企业加入央(省)企合作发展战略中来。
          五、深度融合示范工程
          (一)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围绕汽车机械、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推进一批“互联网+制造”示范项目,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在制造行业的深入应用,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
          (二)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融合、集聚、优化发展步伐,全面构建起以研发设计、金融、现代物流、人才支撑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体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到“十三五”末,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占比达到60%以上。
          (三)推进军民融合
          纵深推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十三五”时期军民融合发展项目策划力度,帮助军品生产资质企业畅通军民合作渠道,争取一批军品生产订单,争取一批军用技术转民用项目予以推广。认真做好民营企业开发军民融合产品意愿调查摸底,争取每年申报1—2家军品生产资质企业,帮助更多民企实现抢搭强军快车的夙愿。
          六、品牌促进工程
          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着力提升企业质量管理和品牌培育能力,提高产业的质量信誉、质量安全水平、品牌竞争力和附加值。
          创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三位一体品牌创建联动机制。引导企业导入工业企业品牌管理体系,开发独特主打产品形成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有效运行和评价,拓深企业产品层次,拓宽产品市场,提升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品牌。深入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示范区创建,强化区域品牌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培育、品牌保护、品牌宣传和品牌创新工作。加强试点示范企业的评价和运行监督管理,培育一批品牌试点示范企业,引导企业积极创建全国驰名商标和知名品牌。
          “十三五”期间,高标准建成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全国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等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消费者认同的随州品牌,初步实现“随州速度”向“随州质量”、“随州产品”向“随州品牌”的转变,力争到2020年,中国名牌产品达到3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到30个以上,力争每个优势龙头企业都拥有名牌产品。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成立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由市长或主管工业的副市长牵头,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的各项重大问题。领导小组成员由经信委、发改委、国资委、农业局、国土局、招商局、科技局、人社局、住建委、环保局、统计局、财政局、工会、安监局等有关部门以及各县市区主管工业的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市经信委主任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各负其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抓好定期监测、评估工作
          坚持市和县市区两级工业经济专题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一方面,通过对规划指标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规划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执行中的问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和解决方案,当外部环境发生了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化,可按程序对规划目标进行调整或修改;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中期,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
          (三)实行工业发展目标责任制
          为保证规划各类目标顺利实现,将规划目标按年度分解到各县市区、随州高新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列入市政府目标考核,强化各级各部门推进工业发展工作的任务目标与责任,兑现奖惩。各地各部门要制定实施细则,把目标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定期督办,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政府服务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深化大科室制与大部制配套的大部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按照“行政效率最高、审批环节最少、发展成本最低、投资环境最优”的要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广纳资源要素。
          全面落实“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强化金融服务,加大对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各类新型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隐形壁垒。塑造公平市场环境。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推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充分发挥我市企业善以市场定取舍的优势,优化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促进行业协会的发展
          在促进专用汽车、食品加工行业协会健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研究筹划其他行业协会的组建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作用,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开发市场、资质认定、规范市场秩序。
          (三)深化“一企一策”服务
          按照市、县市区上下联动、分层分类服务帮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围绕企业稳定运行、开拓市场、减轻负担、缓解融资困难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建立问题台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解决时限,有针对性地加强服务帮扶。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对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进行现场办公解决 。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运行机制,努力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
          三、要素保障
          (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严格把握入园企业的条件,凡是容积率、投资强度不达标的,坚决不予引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以发改等部门确定的产业要求为前提,逐步提高项目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要求。对总投资额低于1000万元的工业项目,不予单独供地,鼓励租赁或购买多层标准厂房。积极稳妥调整企业低效用地,采取收购、转让、租赁等方式逐步把效益差、污染大的现有企业迁出;对列入限制发展的产业、产品的现有企业,要求限期完成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或迁至其他允许发展的地区。
          新增工业用地指标主要向优势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倾斜。对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亿元以上,且投资强度较大的工业项目用地,实行“一事一议”。
          (二)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立足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抓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优结构、提素质、激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实施引才“鹊桥工程”, 深化与高校战略合作,推进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香菇研究院建设;进一步发挥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引才、育才和创新的作用;以创客空间为基础,探索梦想小镇、人才超市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新型服务载体建设,提升人才服务水平。队伍建设上,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2、完善人才保障激励机制
          以调动用人主体性和人才的积极性为着力点,探索用人单位发挥用人主体作用的政策,特别是调动企业人才开发积极性;出台鼓励自主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和事业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
          3、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以职业院校、技师学院为依托,以产业技术联盟为平台,实现产业与专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招生与就业对接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一批产学研联合实训基地。完善人才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增强人才供需衔接。加强职业教育,增强技能人才培养基础。组织开展高技能实训,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工人,加强企业家人才梯队建设,引领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
          整合政府、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与中小企业的资源,开设中小企业金融超市,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2、引导和促进金融创新
          加强财政资金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投向“十三五”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引进BOT、PPP模式等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专用汽车、食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湖北省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各个产业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在装备制造、汽车领域开展贷款和租赁资产证券化试点,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试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壮大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鼓励投资机构优先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工业项目。
          3、建立创业投资基金
          引进合作者,建立创业投资基金,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单一难题。以基金搭建桥梁,引进符合随州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项目,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