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发布日期:2021-11-12
        • 信息来源: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编辑: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审核: 发改委

        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根据中共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委一届九次全会原则通过的《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主要目标和措施》,制定《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宏观背景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增长质量高于、经济效益好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奋斗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刚诞生的地级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迅速迈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着成绩,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全面或超额完成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到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193.1亿元,年均增长10.9%,人均生产总值7680元,年均增长10.7%。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十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粮棉油生产基本稳定,2005年粮食总产达到128万吨,比2000年增长1.1%,棉花总产1.06万吨,下降7.8%,油料总产6.07万吨,增长20.2%;特色种植业规模扩大,食用菌、特色蔬菜、优质水果、优质茶叶产量持续增长;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其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2%,比“九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突破6000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5.03倍。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效益不断提高,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九五”末的33.1%提高到36.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95.6%提高到170%。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6%。商品批发和零售业持续增长,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相继涌现,餐饮服务、金融保险和旅游业稳步发展,信息服务和房地产业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9亿元,年均增长10.3%;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9.29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2.6%,一般预算收入4.25亿元,年均可比增长14.0%。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0年的32.3 : 37.7 : 30.0调整为27.0 : 41.8 : 31.2

        2、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市始终把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培植发展后劲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全力抓招商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94倍,年均增长20.4%,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重点项目,发展环境有较大改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西安南京铁路与汉丹铁路联络线和孝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武汉至安康铁路增建二线工程、京广线信阳至广水陈家河段和随岳高速公路全线开工,316312国道随州段、省道干线路网建设、通乡公路等一批项目顺利建成,五年累计建设和改造公路1374.6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72公里,建成通村公路700公里。投资7.37亿元对城乡电网进行建设和改造,供电网络逐步完善,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明显提高,用电普及率达到99.9%,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通信基站由2000年的45个增加到923个,基站覆盖率由30%提高到99%;固定电话用户由14万户增加到27.5万户,移动电话(含小灵通)用户由3万户增加到43.2万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加大,投资2.5亿元实施了水库除险加固、黑花飞灌区配套改造和高产农田建设等项目,农业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增强。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形象明显改善。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新区建设有序推进,相继实施了随州城区垃圾处理场扩建、内河污染综合治理、供水管网改造、饮用水源置换、城市天然气利用等工程,建成了一批商住小区,城市功能分区逐步明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工业项目建设取得突出进展,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4.5亿元,其中新建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114个,实施重点工业技改项目67个,促进了支柱产业加速壮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曾都新型工业基地、广水十里工业园、武大随州科技园和重点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已成为企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县域经济发展提速,曾都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年翻番,进入全省10强县(市、区),广水市多项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

        3、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集体工业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改制面达到99.2%,一大批企业经过改制重组,盘活了存量,焕发了生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民营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税费改革顺利推进,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村发展活力增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事业单位改革有了良好开端,城市公用事业、国土资源管理、水利、林业和文化体制等改革迈出新步伐。坚持实施开放兴市战略,引进了一批对经济增长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发展项目,五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5655万美元,年均增长102%。加大外贸工作力度,出口产品多样化、出口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2005年出口总额达到13974万美元,是2000年的8.4倍,年均增长53.1%;经济外向度由2000年的1.2%提高到5.9%

        4、社会事业健康发展。通过撤并农村小学,实施危房改造,农村学校布局趋向合理,资源配置逐步优化,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明显,规模不断壮大,新建了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3万余人,中等职业教育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基础教育继续巩固,全市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8%,高中入学率68%,高考升学率稳定在60%以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建成了市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大楼、传染病医院、紧急救援中心等公共卫生设施,市、区(市)、乡、村四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形成,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1亿元,五年增长12.9倍;建成省级技术开发中心2家,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19个,科技示范基地180多个。广播电视传输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6%以上。人口与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左右,耕地基本实现总量动态平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大气环境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基本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49%。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市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占非农人口的比重达8.6%,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7.3%;五年累计新增就业6.63万人,6万多名下岗职工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5、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3.2亿元,五年增长1.5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32元,年均增长7.7%;手机普及率达到70%;电脑普及率达到10%;小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7.6平方米,五年增加8.6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23元,年均增长6.5%;农村彩电普及率达到70%;电话普及率达到30%;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平方米。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发努力、开拓进取的五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五年积累的经验和财富,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走在全省同类城市前列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但总体形势对我们加快发展有利。

        首先,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国际大环境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未来五年,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将继续扩大,发达国家的资本和产业将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即将结束,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以生物、信息为主的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引发新的产业革命。这些趋势和特点有利于我们抢抓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经济发展提速、城镇化步伐加快、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湖北实施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对我市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我们应利用国家加大对三农和社会事业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强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承接武汉城市圈的辐射,实现产业对接和产品配套;积极利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向内地转移的机遇,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借势借力发展。

        第三,便利的交通、逐步提升的区位优势及近年来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所积累的潜能,将为新一轮快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随着汉十和随岳高速公路、西安至南京铁路及其与汉丹铁路联络线、武汉至安康铁路增建二线等重大项目的建成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使我市招商引资及加快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将逐步凸显。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仍是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较小,财政调控能力较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欠帐较多,就业压力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仍较突出。还面临着能源和土地供应趋紧、水资源短缺、资金和技术瓶颈制约、市场竞争加剧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抢抓机遇,努力工作,加快发展,奋力实现既定目标。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坚持以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同类城市前列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财政实力为重点,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随州。经过五年努力,初步把随州建设成为鄂北区域经济中心、湖北新兴现代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新型旅游城市,全面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新局面。其基本原则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鉴于我市发展不够的实际,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发展工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坚持科教兴市。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优势产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和开发力度,扩大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转化和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坚持改革开放。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各项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吸引外资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把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放在突出位置,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构建和谐随州。

        (二)主要目标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力争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3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消费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2%,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0%。到201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现在的27.0 : 41.8 : 31.2调整为19 : 49 : 32左右。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增加教育投入,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两年内免除农村学生杂费;基本普及高中(中职)阶段教育,突破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多元化发展文化和体育产业;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4%以上。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深入推进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抓好事业单位、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国有及集体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投融资和流通体制改革,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得到加强;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更加规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吸引外资的能力逐步增强,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规模持续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总规模达到1亿美元以上,进出口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左右。

        ——人民生活显着改善。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着进展,全面实现公路、通信、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显着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明显下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市污水处理率比“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52%

        三、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十一五时期,继续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市、“项目兴市”战略。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要求,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平台建设,推动工业经济开放式和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食品医药化工、纺织服装、风机制造和新材料六大产业板块,力争培育3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强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力争每年建成35个投资过5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工业项目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到“十一五”末,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一)壮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

        充分发挥我市地处汉十汽车工业走廊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以提高专用汽车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按照产业集聚、分工协作、做专做精、争创品牌、扶大扶强的思路,加快发展专用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整合资源,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着力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建设专业市场,构建面向全国的营销网络。以东风随州专汽公司、双龙公司、华威公司、大力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打造随州专用汽车的品牌优势。以齐星公司、东风车轮、楚威车桥、全力铸造等企业为骨干,加快发展车身、车桥、车轮、车灯等零部件生产,增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配套能力。到“十一五”末,年产销专用汽车(含客车)5万辆、车身3万台、车轮400万只、各种汽车铸造件15万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建成全国知名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

        (二)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支持波导随州公司实施扩能改造,加速产品升级换代,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引进和建设手机配套项目和其它高科技电子企业,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整体规模。重点开发和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等产品,到“十一五”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建成主业突出、配套齐全、在全省有重要影响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

        (三)壮大食品医药和化工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粮食深加工、肉禽制品深加工、食用菌深加工、果蔬微粉及果蔬饮品深加工、蜂产品深加工等,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支持青岛啤酒随州公司、湖北黄鹤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发畜牧公司、广水民化公司、吉阳食品公司、维佳食品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到“十一五”末,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食品加工企业达到10家,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推进医药行业的联合重组,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大力发展中成药生产,建成湖北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基地。支持健民随州药业、鄂北制药、吉达药业等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鼓励和引导医药生产、销售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施联合重组。加强药材基地建设,重点建设3—5个地产药材生产基地,提高制药企业原料供应能力。加快发展化学工业,重点发展农用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不断提高化肥、磷类专业肥、微生物肥、生物农药、民爆产品、阻燃剂、L—乳酸、甲基锡等产品的产能及市场占有率。到“十一五”末,医药化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四)改造纺织服装工业

        以纯棉粗厚织物为特色,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纺织服装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培育精品名牌,形成淅河厉山唐镇纺织服装工业走廊和广水十里服装生产出口基地。加快铁树公司搬迁改造、兴发公司精梳精纺改造扩能、曾都成利威制衣、广水澳门利成制衣、成盛公司牛仔布配套改造等项目建设,培育壮大一批优势骨干企业,提升纺织服装工业整体竞争力。到“十一五”末,纺纱能力稳定在30万锭左右,服装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以上,纺织服装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五)壮大风机制造业

        充分发挥广水风机的品牌和市场优势,加快资源整合,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延伸风机产业链,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市场占有率,使风机制造业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板块,到“十一五”末,风机制造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将广水市建成全国知名的风机城。

        (六)积极培育新材料工业

        以武大光子科技有限公司、博大随州公司、星科技公司、永阳防水材料公司等企业为骨干,大力发展有机硅材料、光电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新型材料,努力形成系列化和规模化生产,到“十一五”末,新型材料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力争将新材料工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有显着改善。

        (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0%以上。

        1、加快发展种植业。稳定粮棉油生产,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增加农业投入,建设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抗灾能力和生产水平;调整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生产格局,提高种植业集约化发展水平。重点建设优质稻谷、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棉花、优质蔬菜、优质水果、优质茶叶和食用菌生产基地。

        2、加快发展养殖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积极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重点抓好以牛羊鹅为主的草食畜禽养殖和三元猪、三黄鸡为主的优质畜禽养殖,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鲜明、比较优势明显的畜牧业。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和畜禽病防疫防治体系,提高畜禽良种繁育能力;建立反应迅速、防控有效的重大畜禽疫病应急处理机制。引进和培植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发展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促进畜禽产品转化增值。到十一五末,全市牛饲养量达到40万头,猪饲养量达到300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00万只,家禽饲养量达到50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0万吨,禽蛋产量10万吨,畜禽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85%以上,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稳定发展水产养殖。在不损害水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坚持大水面开发与精养相结合,大宗水产品与名优水产品相结合,主养和套养相结合,积极发展绿色养殖和特色养殖,努力提高水产品单位产量和水产品品质。

        3、加快发展林业。以建立较好的林业生态体系为目标,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继续抓好植树造林、封山育(护)林和退耕还林。实施生态林建设工程,在生态脆弱地区、水源地周围、陡坡地和山区,继续开展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保护、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实施绿色通道工程,绿化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沿线;实施城镇村绿化工程,抓好城区园林绿化、城镇周围绿色屏障和乡村湾子林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户绿化庭院;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十一五期间,巩固和完成封山管护300万亩,植树造林20万亩,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生态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以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发展商品林业。重点抓好菇耳林、速生丰产林、板栗、银杏、苗木花卉等基地建设,使菇耳林基地面积达到2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以板栗和银杏为主的干果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苗木花卉基地面积达到2万亩。在建设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食用菌、干鲜果和木材深加工,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突破性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协会”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期间,新增年销售收入过3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以上,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实现810个优质农业产品产地认证,农产品无公害标识达到50个;形成全国农产品知名品牌23个,全省农产品知名品牌10个以上。

        5、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助和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不断提高非农收入比重。落实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加200元以上。

        (二)加快村镇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电网和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农村公路、通信、广播电视三个“村村通”工程,经济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开通客运班车。以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和改厨、改圈、改厕及建沼气池为重点,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到十一五末,建立生态家园示范户2万户,使用沼气的农户达到3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

        选择部分村作试点,按照村内主干道硬化,住户相对集中,住房外观统一,电力、电信、有线电视和自来水入户,庭院和村庄绿化,村域内水面水质达标,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和农民议事有固定场所,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基本配套等标准,统筹规划,逐步实施,成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2、加快发展小城镇。加强小城镇规划和管理,加快发展城镇经济,发挥小城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重点抓好小城镇自来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实施街道硬化、绿化、亮化等工程,完善供电、通讯和有线电视等公用设施,提高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使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加快乡镇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乡镇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择优培育和优先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镇和中心镇,力争建成810个年营业收入过20亿元、税收过2000万元的经济强镇。

        五、加快发展服务业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信息咨询、社区服务和旅游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全面提升服务业水平,力争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2%左右。

        (一)发展旅游业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开拓客源市场,着力打造“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和“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大旅游品牌,加快开发徐家河、三潭、封江、中华山等旅游资源,做到统一规划线路、统一宣传内容、统一包装项目、集中开拓市场,抓好旅游产品的销售和旅游资源的招商工作。到“十一五”末,年旅游收入达到13亿元以上,努力把随州建成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寻根朝祖为特色的新型旅游城市。

        (二)发展商贸流通业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积极引进知名流通企业,完善商贸流通体系。配套完善物流企业集中区域的基础设施,支持购物中心、中百仓储、顺泰仓储等大型骨干流通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发展汽车、建材、服装、粮食、农特产品等专业市场,提高商品集散和辐射能力;加强农贸市场、边贸市场建设,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建设2000家左右连锁配送的农家店。“十一五”期间,新增1个年交易额过2亿元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2个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2个年销售额过2亿元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初步建成市场体系完整、对外辐射力较强的区域性流通中心。

        (三)发展金融保险业

        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优化信用环境,着力打造“信用企业”、“信用社区”、“信用乡镇”;加强融资平台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积极拓展保险业务。稳定传统保险业务,积极开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团体医疗保险、学生和幼儿平安保险、外出务工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做大做强保险业。十一五期间,金融机构信贷投入总额年均增长15%,当年新增存款的50%以上用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房地产业

        引导和促进住房消费,重点发展与市民消费能力相适应的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在房地产发展布局上,适度限制主城区开发项目,重点在城南新区、经济开发区、城东新区开发建设设施配套、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推进和规范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统筹安排土地供给的规模和节奏,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加强市场预测和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五)发展信息咨询和社会服务业

        发展邮政、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各类信息服务业,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强信息服务功能。开发利用无线电频率资源,加强无线电台(站)和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管理,加快无线电监测网、检测网和无线电综合管理信息网建设。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企业运作新模式。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规范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咨询、公证等咨询服务。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展服务领域,发展社区商贸、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

        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交通建设

        加快铁路和公路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提高通行能力。支持随岳高速公路随州段、武汉至安康铁路增建二线随州段和京广铁路广水段改造三大工程建设,按计划建成通车。完成107国道广水段一级路改建和316国道随州段改造;利用随州火车站东移的机遇,将316国道城区段东移,建设城东外环快速线。全面推进省道改造及县乡公路、通村油(水泥)路建设,提高等级,完善网络,实现村村通公路,80%的村通油(水泥)路的目标;加快旅游区公路及与外地旅游景点的联接线路建设。加强港航建设和管理,重点抓好大型水库码头的改建和完善配套,加强航道维护和整治,推进船舶更新改造。“十一五”期间,力争交通建设总投资达到90亿元,形成以武康、京广、西宁铁路和汉十、随岳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国省干道为骨架,农村公路为网络,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能源建设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能源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力争风力发电项目开工建设,秸秆发电项目列入全省试点,长州电厂实施改造。积极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继续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完成无电村组通电改造工程,构建完善、协调、安全、稳定的供电网络,力争十一五期间,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达到11亿元,供电量年均增长7.5%,建成广水市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洪山、两水、郝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三)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高产农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资,加快实施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型灌区及泵站配套改造和城市防洪工程;加强小型水利设施的修复和维护,完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提高水利工程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全市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3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0.5万亩,占耕地面积90%以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与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适应。

        (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管理,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重点抓好城市道路、供排水系统、垃圾和污水处理、供电和通讯网络、公共交通、天然气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消灭泥巴路,打通消防道;加强城市形象建设,城区主要街道弱电管网入地,园林绿化和路灯建设到位,扩建城市公园,完善城市广场,城市居民休闲及文化娱乐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强化城市管理,重点抓好城市建设规划、交通秩序、环境卫生、临街商业网点和摊点的管理,美化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发展平台建设,重点抓好经济技术开发区、曾都新型工业基地和广水十里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支柱产业和新引进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投资规模力争达到20亿元,城市道路网络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8.5标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以上,住宅成套率达到7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市污水处理率比“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随州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人。

        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一)继续深化改革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事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进入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继续深化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为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构建地方公共财政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提高投资效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引导鼓励土地经营权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合理流转,发展农村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

        2、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经济调节方式,注重规划和政策指导,注重体制和法制环境建设,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和风险的能力,规范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职能;深化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性劳动人事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事业单位运行效率。

        (二)扩大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1、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转变招商观念,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提高招商质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营造环境优势,利用沿海发达地区资金向内地转移、产业向内地扩张的机遇,努力引进沿海地区的企业来随投资。以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引进境外投资,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加强与大企业、大财团的联系,努力在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上取得更大进展。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市内民间资本扩大投资,鼓励在外地的随州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重点引进工业项目,进一步扩大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引资规模。力争十一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亿美元以上,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4个以上。

        2、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按照培育大企业,做强大产业,拓展大市场的思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着力培植重点出口企业,扩大出口创汇群体,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落实国家出口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一般贸易,发展加工贸易。实施贸易升级战略,促进出口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导逐步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增强技术含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巩固东南亚等传统出口市场,积极拓展欧美及中东地区市场。继续抓好以手套、服装为主的轻纺产品和鲜蛋、活猪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以食用菌精深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出口和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手机、风机为主的机电产品出口。到“十一五”末,年出口总额突破2.4亿美元,年均增长12 %,其中工业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

        (三)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重点院校、重点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重点加强与武汉城市圈、东汽公司等地区和企业集团的经济技术合作,主动做好与其产业对接和产品配套,促进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医药化工、新材料等产业的加快发展。支持市内企业加强与武汉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其技术、智力、人才等优势,通过引进、吸收和合作,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的交通、通讯、旅游等方面的合作,逐步将交通客运网络、通讯网络和旅游景点等融入武汉城市圈。

        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一)发展教育事业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向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两年内做到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免费培训农村教师,组织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完善配套高中学校基础设施。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招生规模,建设1所国家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所省级职业教育基地,打造随州职业教育品牌。加快建设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逐步完善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培育优势特色专业,把职业技术学院办成培养多学科、多层次人才的综合性学院。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加强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强干部培训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党政干部人才。

        (二)发展科技事业

        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汽车、医药化工、纺织、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培养和引进各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党政领导人才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社会氛围,发挥人才在经济建设和市场竞争中的核心作用。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到“十一五”末,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1.5万人,研究与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三)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深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培育文化体育产业,着力打造炎帝神农文化编钟文化书法之乡等特色文化品牌,创作富有地方特色、适应人民群众和市场需求的优秀文艺作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展示随州形象的文化艺术精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发展娱乐市场、网络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市场。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实施农民健身工程;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市博物馆、文化体育中心、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编钟音乐厅等标志性工程。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经济实用的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文物、档案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好自然、文化遗产。完善广播电视设施,实施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工程,实现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提高广播电视村村通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发展卫生事业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和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三大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救治服务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快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构建以市(区)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和人才技术三配套;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到“十一五”末,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到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在2000年的基础上下降25%;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2000年的基础上下降20%,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人。

        (五)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继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到“十一五”末,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10以内。

        九、着力建设和谐随州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中小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就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各类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再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建立稳定的免费就业服务和免费就业培训体系,对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以上,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努力缓解部分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投入机制,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覆盖城镇全部从业人员;医疗保险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城市特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适时开展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建立农村特困救助制度,保障农村特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构建以特困群体基本生活、就医、就学救助为重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以维护老年人、孤残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为工作重点的社会福利体系。全面落实国家安置政策,切实做好部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

        (三)继续做好扶贫工作

        加大政府投入,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活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依托各地特色资源的开发,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富有特色、开放开发的发展道路。坚持扶贫扶智的方针,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坚持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方针,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指导、整体推进、配套开发、全面发展,实行扶贫项目规划区的综合治理。把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计划生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十一五”末,基本解决现有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率控制在2%以内,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3万人以下。

        (四)加强安全监督和应急体系建设

        加强安全生产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天气、地质、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重大安全事故的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立信息畅通、反应敏捷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性灾害的紧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民爆物品、道路及水上交通、建筑施工等行业的安全监管,使重特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加强消防工作,落实防火措施,严防重特大火灾的发生。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强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建设。

        (五)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依法严格保护和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减少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杜绝非法占用耕地的现象,努力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强化节能措施,落实节能政策,改造高能耗企业,发展节能型产业,逐步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积极推广利用乙醇汽油等新型能源、城市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城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全面推行建筑节能。支持资源回收企业开拓废旧物资回收市场,促进物资循环利用。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节约水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强以林业生态体系、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实现生态和生活环境的明显好转。开展以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对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等风景旅游区实行保护性开发,限制发展工业项目;禁止对水、水、水、漂水、均水、徐家河、广水河等重点流域过度开发,限制发展污染型产业,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水质污染;加强对先觉庙、封江、大洪山、许家冲、高峰寺、霞家河、白云湖等重点水域的保护,禁止人工投肥、投药养鱼,确保饮用水安全。

        (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到依法治市。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强化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度。建立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责任约束机制,加强权力监督,促使廉政建设法制化;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和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加强执法活动和执法队伍的监督管理,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积极推进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行村务公开、社区事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行使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平安区(市)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平安随州;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发挥农村及社区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建立完善群防群治网络,提高社会整体防范水平。高度重视、妥善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和完善调解、处理矛盾的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活动基地、科技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设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不断增强市民国防意识。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文明水平。健全社区基层组织,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十、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本纲要是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主要体现政府战略意图、体现人民群众意志、体现科学发展规律,其主要指标是预测性和导向性的。规划实施期间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可以对规划进行适度调整。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一)修编完善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目标

        认真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好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市政府各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好总体规划确的任务;依据本纲要编制和落实好各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各区(市)政府要贯彻本纲要精神,制定和实施好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项目兴市

        十一五期间,围绕规划目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430亿元以上。要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努力扩大引资规模;进一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和项目推介工作,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努力扩大民间投资;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三)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增加社会事业投入

        在经济发展,财力增强的同时,逐步增加财政对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扩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支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四)狠抓跟踪督办落实,确保《纲要》顺利实施

        目标既定,重在落实。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促使各类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政府意图与政策取向,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自觉参与规划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的评估和监督检查,及时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提高规划实施水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对主要目标和任务落实情况的考评,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