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是传统农业大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26个、贫困户6.54万户、贫困人口18.46万人。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市脱贫村庄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农民收入都有了极大改善。在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本文立足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产业振兴这一调研方向,在全市随机抽取了44个脱贫村开展问卷调查,深入14个脱贫村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发现,各村道路交通、卫生环境情况不断改善,通信网络以及电商物流覆盖面不断扩大,人居环境日新月异。但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不稳仍制约着脱贫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究其根本在于当前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生产设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物流运输设施还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需求,要真正实现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需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营造农业绿色发展环境,寻找特色发展动力、构建高效物流网络。
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措施紧锣密鼓出台,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至2020年的村社会经济情况统计显示,脱贫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
(一)道路交通网络更畅通。三年间,126个村中进村主要道路通柏油路的村占比由5.6%增至15.1%,提高了9.5个百分点,绝对数量从7个增加到19个。村内主要道路通柏油路的村占比由0增至3.2%。通公共交通的村占比从68.3%增至81.7%,提高了13.4个百分点。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民小组占比由26.7%增至42.3%;通公路的村民小组占比由97.1%增至99.3%。
(二)卫生环境发生大改变。三年间,126个村中生活垃圾全部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占比由89.7%增至99.2%,生活污水全部或部分集中处理的村占比由15.9%增至41.3%,有公共厕所的村占比由81.7%增至100%。常住户数中,自来水用户数占比由44.6%增至53%;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数占比由31.1%增至48.3%。
(三)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均通“动力电”,通光纤率100%。126个村中,通电话的村民小组占比达100%,三年间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民小组占比由73.6%增至86.9%;通宽带互联网的村民小组占比由78.0%增至92.1%。
(四)物流电商网络正发展。三年间,126个村中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比由28.6%增至33.3%,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户数占常住户数比重由0.1%增至0.4%。据市商务局统计,截至2020年,全市共建立县域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3个,县域仓储配送中心6个,镇、村级电商服务点808个,其中107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电商服务网点,所有乡镇均建有物流配送网点。
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三农”工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压舱石”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中,产业兴旺居首,产业发展旺,农村经济才会旺,农民生活才会旺,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是前提。
(一)宏观政策面刺激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乡村振兴、绿色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都对合理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了如农村公路、物流基础网络、农村新一代信息网络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明确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区域、主要做法和具体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在政策层面强调了基础设施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湖北省《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强省建设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二)产业发展面倒逼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据村社会经济情况统计,三年间,全市脱贫村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由4.78万亩增至5.64万亩,专业大户由313户增至791户,农业企业由39个增至41个,家庭农场由19户增至7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由339个增至408个,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户数由73户增至182户,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户数由190户增至231户,脱贫村农业正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壮大,乡村产业正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和三产融合。加强脱贫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前提条件,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制约产业兴旺的基础设施短板
(一)农田水利设施可靠性差,影响农作物稳产增收。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据调研了解,全市大部分水利设施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但由于随州境内山地面积多,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维护成本高、存在较大缺口,堰塘渗水、沟渠淤堵等灌溉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作物产出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得不到全面保障。据问卷调查,68.2%的调查样本村认为当前需要进行沟渠清淤治理、堰塘泵站整修;调查样本村仅59.1%的堰塘、54.2%的机电井和89.7%的排灌站能正常使用,且其中大部分堰塘蓄水能力差,仅能满足正常年份的灌溉需求。二是管理和维护机制缺位。据调研了解,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后,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维护的状态,特别是小型农业水利工程缺乏有效运转的管理维护机制,部分泵站、机电井甚至遭到人为损坏。特别是干旱年份,泵站和机电井“有人使用、无人付电费”的现象经常发生,而村集体收入无法承担全部的使用和修护成本,久而久之,不少灌溉设施就损毁和废弃了。
(二)生产设施基础孱弱,延缓农业现代化推进进程。一是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不佳。126个村中,地形地貌为平原的占0.8%,为丘陵的占92.1%,为山区的占7.1%,丘陵山区地带的地块相对起伏大,耕地比较分散,农田基础设施状况不佳,农机作业难度较大。据调查问卷情况,调查样本村土地整理或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仅为23.5%,有34.1%的调查样本村认为当前村里农机通行不便,需要新建或修整机耕路。二是现代化设施拥有率不高。据调查问卷,有较大规模种养殖户的调查样本村中,仅52%的村有先进设施种植,51.4%的村有先进设施养殖,37.8%的村认为需要完善畜禽养殖自动化污水处理体系或建立水肥一体化处理系统。据调研了解,金锣山村、童家湾村、雄峰村为食用菌种植大村,当前部分片区电路容量无法满足羊肚菌和香菇的先进设施电力需求。高效节水灌溉、生态循环种养等先进设施生产的基础设施还需完善。
(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阻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2020年,全市有23%的脱贫村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其中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户数占常住户数的比重为0.5%。据问卷调查,43.2%的调查样本村有较好的乡村旅游资源,其中57.9%的村正在开发且已经开始接待游客,年接待人数达35万人,收入约200万,但村湾道路状况堪忧、网络基础设施一般、住宿餐饮和景点管理差等问题,不同程度影响了乡村旅游的体验感。如泉水村依托财进原生态养殖等公司打造集观光、垂钓、采摘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今年“五一”期间日接待人数上千人,停车场、通村公路及卫生设施等相关基础设施明显超负荷,游客体验感不佳,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四)物流运输互联互通不够,制约电子商务高效运作。一是道路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车载运输需求。据调研,全市通村公路大多宽度为3.5m,已无法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求。如油榨桥村有较大的王鸽养殖、太空莲种植基地等,时常有饲料拖运、肉鸽销售、旅游采摘等车辆进出,通村公路宽度明显不够错车。同时,因农村产业发展,部分地区大货车来往频繁,道路破损严重,75%的调查样本村提出通村通湾公路需修整或提档升级。二是电商物流所需的基础网络链尚未建立。据问卷调查,仅27.3%的调查样本村有物流仓储设施,11.4%的调查样本村有物流运输车辆,56.8%的调查样本村有开展农产品销售的农户,但都是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进行的小规模零散销售,对农产品供货、跟踪和派送没有采用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仍依赖农产品供货方自行把商品运输到既定的网点。因此,仓储元素不足、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电子商务物流的高效运作。
四、推进产业振兴的基础设施建设意见
(一)拓宽渠道,深化水利设施建管并举,牢固产业根基。一是建立多种投资机制,加大建设力度。根据市场经济要求,逐步建立政府、社会、农民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等。二是探索管理维护机制,推进长效运行。如建立由部门指导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所有权人监督检查、参与运行的单位和个人负责日常经营和运行养护的水利设施共同参与机制,在保障防汛安全和抗旱应急调度的前提下,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长效运行。三是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创新运营方式。一方面可推广整合项目资金。调研中部分村提出整合粮补资金由村里统一用于投资村内的农田水利建设,让粮食补贴真正用于促进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可尝试整合私人资源。如某村与私人老板签订协议,在不影响农田灌溉的基础上将村中一堰塘承包给私人养鱼,由私人出资20多万元进行堰塘清淤整修和运营管护,目前堰塘蓄水能力恢复且能满足周边农户灌溉需求。
(二)合理规划,培育生态农业循环体系,推进设施生产。一是加强部门协作,统筹规划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农业、水利、交通、环保与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协作,合理规划布局包括道路交通、供水、排水、能源供应、环卫、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二是建立引导机制,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根据村庄的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渔结合,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如建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补贴制度,以金融、社会资本和村产业共同参与的共建共管机制,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的技术试验示范带动机制,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融合。如调研的板子桥、八里岔村蛋鸡养殖一二三循环模式、泉水寺村的大棚蔬菜水肥一体化项目以及金锣山村的稻菌轮作等生态农业都可以借鉴推广。
(三)分类整合,融合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完善配套设施。一是突出特色产业与区域互动。乡村旅游最该关注的是乡土性、文化性,要依托现有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借助周边省市和随州现有景点的特色优势旅游品牌,将乡村特色纳入旅游景点,分类整合旅游线路,科学规划跨地区、跨类型的旅游项目,统筹规划完善沿线乡村道路网,补齐相关配套要素,实现乡村旅游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突破。二是深化乡村旅游与环境治理并举。根据旅游资源季节性、接待游客人数周期性等特点,统筹考虑当地生态环境承载力,推进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打造更加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如金锣山村自然风景秀丽,近几年发展近千亩的景观树种植,并计划结合本村特色景观资源,拓宽观光大道,修建景观园、凉亭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在打造景观旅游线路同时带动本村苗木产业发展。还如吕家冲村计划打通连接泉水村的旅游环线,发展采摘、垂钓等休闲农业。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四)集约共享,统筹电子商务信息资源,构建高效物流网络。一是发挥政府统筹能力。根据各村在交通运输条件、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状况和实际仓储需求的实际,统筹设置仓库网点和相关的物流中转站,科学高效调配各种物流运输资源。如关于农产品上行的电商物流车辆、仓储和平台对接问题,建议由政府联合大型物流互联网公司建立区域物流信息精准匹配平台,实现人、货、车的信息化对接。二是调动民间资源参与。如合作社或农民集资购买运输车辆,车辆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分红权共同拥有,具体运营根据需要由某一出资者或其他经营单位合作运营,并入政府物流网络实现统一调配。三是完善冷链物流设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随州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业是乡村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升级冷链物流。如金锣山村以“村集体+农户”的方式出资23万元,建立300立方的冷库,由该农户的冷链车直接将合作社生产的鲜香菇运送至武汉的两大农贸市场,有效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从高效节约的角度,可以村或连片的村域、镇域为中心,将闲置仓库及闲置地产升级为冷链仓,由本地的农业龙头企业租用并运营,实现仓储的科学高效利用。(市统计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365沙巴体育注册_365足球外围网站官网_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